2010-4-29 11:31
rainny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房子给了订金后就要到律师那里办手续给剩下的4%了。到了律师事务所看了文件才知道,我们买的不是1270sqft,而是1216sqft!
当场打电话给我们的经纪,我们的经纪也不明白为什么1270变成了1216。他说会帮我去查一查。之后不久收到他的短信,说对不起,说是1216sqft。我们当然觉得受骗,有些生气。然后想去消协投诉,去找律师告那卖家的经纪。......长话短说,到最后我们是什么也没做,只当作交了学费。
为什么?因为卖家经纪登的广告里没有放unit number,我们签署的OTP里面放了unit number,却没放build in size。律师说,this is not a strong case。损失钱是小事,最让我咽不下气的是卖家经纪的态度,他听说后,没有一句道歉,却说,这种失误是很平常的。
三万块钱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铭记在心,并在此分享给大家,越多人受益,我这三万块就交得越值。
学到的东西如下:
1。查看title deed
公寓不象组屋,组屋在卖之前要做一个valuation,公寓不需要。所以买组屋要看valuation report,买公寓要看title deed,当时我们只担心卖家是不是屋主,所以当屋主说找不到title deed,但拿出一大堆property tax来证明他们是屋主时,我们就没再要求一定要看title deed了。
2。要求把build in size写进OTP里
万一有什么差错,白纸黑字绝对不怕他跑掉。
带我去买房的经纪是同事的男朋友,他们也在找屋子,不过因为男方曾经申请过组屋,所以建屋局把他们划成二次申请组屋者,只有5%的新组屋留给他们这种人申请。而现在的情形是:推出800多新组屋,申请者有3000多份,他们已经申请了好几次都没有抽到。只能买转售组屋,听他们抱怨越来越多外国人买房子把房价炒到这么高,我就有些汗颜:是不是在说我?
老板听说我买房子了,就开玩笑地说我:你们这些中国人啦,在自己国家炒房价还不够,还炒出国来,弄到我们这里的房子这么贵。我有些气短地争辩:不是只是中国人这样啦,全世界的华人都爱买屋保值,您看您不是也住着排屋,出租您的组屋吗?
[[i] 本帖最后由 rainny 于 2010-4-29 11:34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