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20 08:12
九重葛
舌尖上的中国(视频)
舌尖上的中国 第1集
自然的馈赠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mVQR80BT0[/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FBnjq75tMow&feature=relmfu[/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3集
转化的灵感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bd0569k9xTk&feature=relmfu[/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4集
时间的味道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KQu39OO60As&feature=relmfu[/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5集
厨房的秘密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6njmSub5s&feature=relmfu[/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6集
五味的调和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7YDy3suzors&feature=relmfu[/url]
舌尖上的中国 第7集
我们的田野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M1q4-EB7M7c&feature=relmfu[/url]
2012-8-20 08:15
九重葛
《舌尖上的中国》获盛赞 网友:无须跟爱国挂钩 (ZT)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日风靡,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每天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吃货指南”。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闪闪发亮地摆到你面前,让正饿着的夜猫子们垂涎欲滴,有人在网上直呼“片子要把人看得欲火中烧、吃不着想骂娘、通宵失眠”。(5月21日《江西日报》)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很认同众“吃货”对这部美食片毫无保留的赞美。当一部美食片能够“馋”到让人欲舔屏幕的地步,溢美在情理之中。不过,众多的赞美声中,有一种赞美让人无法接受——将这部“舌尖上的中国”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如有评论称:《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摄制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
可当我们的舌尖被“空洞的说教欲望”征用后,当我们带着“爱国主义”的意义负担和价值符号来看这部美食片时,我们的味觉还有这样的快感吗?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无限拔高,这不是吃货的逻辑。“美食”本就是一种艺术、一种价值,它本身就值得你我关注、礼赞,而根本不需扯上其他元素。
《舌尖上的中国》确实拍得唯美和生活化,它真正聚焦在食物烹制上的时间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其中夹杂着劳动者的汗与泪。这样的美食叙事,会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尤其在城市化的当下,食物加工过程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只能在终端消费美食,却很少关注到其制作过程,还有着一种妖魔化的想象——我们对美食生产过程的想象,太依赖于媒体对食品丑闻的碎片式曝光。正因此,那些劳动者制作美食的过程格外地打动我们。
爱美食,爱充满着美食的生活,爱美食的生产者——可是,由这些单纯之爱,哪还需要生硬拔高到“抽象的主义”层面?我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有些人推崇的“精神、主义”等,往往就是强加的说辞,它不仅在道德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妄言说”,它更是不讲逻辑的。须知,真的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不经推理将事物与之作一简单挂钩,更不是将一顶高尚的帽子随意派发。
2012-8-20 08:22
九重葛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视觉盛宴中的跨文化传播对我国传媒界扭转国际跨文化传播市场“西强中弱”格局具重要意义(ZT)
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余温尚在,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问世。“舌尖”文化由影像延伸至文字,传播载体的丰富将为其走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往往在于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导致二者交流时出现难以逾越的传播隔阂。美国学者霍尔曾用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区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它在表达自身时喜欢追求意境、喜欢言外之音、喜欢“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观众对我国的文化产品所反映的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不够了解,在解码时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抵触感。《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巧妙地运用影像传播的力量,在文化视觉盛宴中展现中西方的“文化同一”和“文化差异”的双重编码策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化折扣。具体说来,此片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这种策略。
一、强化读图时代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人类进入视觉化读图时代后,影视传播的形象化、直观性等特性,使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日益明显。借鉴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影视文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为:视听部分,包括语言、行为、景观、构图等视听符号;故事部分,建立在第一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紧紧围绕这两个层面,为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消除传播隔阂搭建平台,以便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从视听符号的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把美食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可以更加直接地触发人类爱好美食的共通本性,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进行。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化叙事模式的运用,把跨文化传播中影像的力量发挥到近乎极致。本来影视传播形象化的特点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和我国历来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上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一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画面的过于表意性湮没了“解说”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主观教化色彩浓重的解说词,割裂纪实画面。对于纪录片而言,国际通用语言传播方式是“用影像讲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即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序,截取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片段向观众娓娓道来。这种编码方式,使观众感情共鸣的产生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本土化文化的倾情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片中表现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背后体现的人生哲学。
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挖掘了美食背后这种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两公斤以上的鱼,小鱼则被人为地漏掉了,这是为了“猎杀不绝”;云南的卓玛采了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自然的恩赐才能延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中国人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人生哲学: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舌尖上的中国》把美食的展示与人生哲学的揭示水乳交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片中的如下解说词: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节与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树立“求同”的主体诉求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舌尖上的中国》树立了“求同”的主体诉求,即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使作品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具体体现在作品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美食记忆中亲情、爱情、乡情的渲染。
当今世界,人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热爱劳动应该是人们具备的美德,不劳而获者应被唾弃和鄙视。《舌尖上的中国》不遗余力的、对我国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正是触碰了人们这根感觉的神经。这里有凌晨3点就出发寻找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有一次做700个黄馍馍的老黄……《舌尖上的中国》还描述了劳动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趣味横生的细节,如72岁的居长龙用快刀把柔嫩的内酯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种种劳动中的奇迹,让观众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其中表现的与“家”相连的美食,以怀旧的方式,唤起观众珍贵的、难以忘怀的关于亲情、爱情、乡情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这里有村宴中乡亲邻里济济一堂的乡情;有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给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以做豆腐球为生的姚贵文夫妇,妻子说丈夫“没有优点,又懒又笨”,而丈夫评价妻子说“你全部是优点”,看似调侃的话语却透露出二人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深情。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影像的力量营造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它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传媒界逐渐扭转国际跨文化传播市场“西强中弱”的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