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夜梦惊雷醒,呼呼大作风。
倾盆黄豆雨,顷刻便成洪。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5-7 13:14 编辑 ]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12:45 发表
夜梦惊雷醒,呼呼大作风。
倾盘黄豆雨,顷刻便成洪。 代改“一刻”为“顷刻”。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5-7 13:13 发表
代改“一刻”为“顷刻”。
小子一开始也想到用顷刻,但当时想到的是倾刻,重字了,故改为一刻。晕,原来搞错了。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13:50 发表
 小子一开始也想到用顷刻,但当时想到的是倾刻,重字了,故改为一刻。晕,原来搞错了。 同音不同声。
|
望湖楼醉书其一
[作者]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5-7 13:53 发表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 ... 苏轼的这首七绝,一点社会意义都没有,却历来为人传唱。诗歌,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极左的流毒,以新的形式蔓延到现在的传统诗词创作中。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5-7 14:08 编辑 ]
|
白雨跳珠乱入船。
原来我认为此句犯孤平,后来才知道,“跳”也读平声。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12:45 发表
夜梦惊雷醒,呼呼大作风。
倾盆黄豆雨,顷刻便成洪。 “呼呼”似乎有点过于口语化,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萧萧”显然不行。
◎ 萧萧 xiāoxiāo
(1) [whinny and neigh]∶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sough;whistle]∶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desolate]∶冷落凄清的样子
(4) [thin]∶[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12:45 发表
夜梦惊雷醒,呼呼大作风。
倾盆黄豆雨,顷刻便成洪。 写自然景观颇有气势。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12:45 发表
夜梦惊雷醒,呼呼大作风。
倾盆黄豆雨,顷刻便成洪。 好绝!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壮观!小子对解说有不同意见,后两句未天晴,暴雨一下,黑压压的,会由之变亮,所以有忽吹散,可此时应还是大雨时期,光亮,所以水帘接天,才会见水如天之壮观。
另,用“呼呼”小子当时的情形应是这样的,睡梦中,让雷惊醒,此时大风,屋外有一帆帐小屋,小子听的声音,实为其帐所为,盖声之大,已掩其风之音;顷刻便成洪,不是夸张!委实小子已经历经了。小子居所,为一小山坳斜对处,去年此际倾盘大雨时,已然让它淹没了两次,瞬间便汪洋一片,此次其心亦堪忧! 
|
原帖由 小子慕风 于 2011-5-7 21:11 发表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 ... 诗无达诂。我早看出了你不仅仅是在写客观景物,但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统统地说出来,所以是好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