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 2023-9-30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搜索文集




在线用户: 2

0 位会员, 2 位游客

七绝•联句
亲率三千子弟兵,鸱鸮未靖此东征。(蒋中正)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润之)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5 00:06 编辑 ]

7 评论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蒋中正)
宜将剩勇追穷寇,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润之)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5 07:23 编辑 ]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5 00:24

蒋中正的诗或词我从来没看到过(当然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毛润之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也没看到,后面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粪土当年万户侯。(诗 、词中摘选)

老师能提供些东东学学?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霸气已现!如赵匡胤的: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等都是先兆。

笑聊 Rank: 3Rank: 3Rank: 3 2011-10-5 07:03



QUOTE:
原帖由 笑聊 于 2011-10-5 07:03 发表
蒋中正的诗或词我从来没看到过(当然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毛润之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也没看到,后面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粪土当年万户侯。(诗 、词中摘选)

老师能提供些东东学学?

春 ...

《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第一首

咏蛙(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蒋氏《常平站感吟一绝》(1925年2月10日)

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5 07:52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4 23:22 发表
亲率三千子弟兵,鸱鸮未靖此东征。(蒋中正)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润之)

中国象棋五个兵,纹枰东打又西征。
九九重阳临山口,等着虫儿作个声。

行空 Rank: 3Rank: 3Rank: 3 2011-10-5 08:02

谢谢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如何联句?规则?

笑聊 Rank: 3Rank: 3Rank: 3 2011-10-5 20:41



QUOTE:
原帖由 笑聊 于 2011-10-5 20:41 发表
谢谢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如何联句?规则?

联句应该是联句者当面所联。我这是游戏之作,也想让秦桧和岳飞联句,秦桧太坏,岳飞太惨,就不想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了。且二者诗作太少,不会那么凑巧。譬如蒋氏才说了个万事休,主席就紧跟个“宜将剩勇追穷寇”,不依不饶,就“联”上了。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6 07:56

瀑布联句   香严閒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周啸天)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11-10-6 08:05 编辑 ]

李家三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2011-10-6 08:04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9-30 05:05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86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