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确保和谐
求同存异才能确保和谐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国庆献词中强调,团结一致是新加坡一再成功的要素。总理呼吁人民不断加强这种精神,并且尽量消除社会里潜在的隔阂。总理说:新加坡人和新移民之间,穷人和富人之间,以及各族或各宗教信仰者之间,都可能存在隔阂。”
承认潜在的隔阂,也就是承认差异的存在,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我相信是:尊重彼此间的差异,正视矛盾的存在,尽量缩小差异,缓和矛盾。
不能假设全新加坡人都思想作风完全一样,价值观百分之百相同,一点差异也没有。如果是这样,新加坡人全是一个模型铸造出来的产品,那有可能吗?
东方智慧中极其重要的一点是“求同存异”,这跟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求同存异得做具体分析,究竟哪些“同”该“求”,哪些“异”可“存”,这里头大有学问。原则上应是“求大同,存小异”。什么是大同呢?爱国爱民,这应该是大同,再来是要有爱心、善心和公德心,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求的大同。“存”什么“异”呢?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都是异,都可以保留。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的社会就会十分和谐,真正做到国泰民安。
贫富差距,本地人与新移民的相处,都涉及求同存异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不是要富人变穷,而是要鼓励富人帮助穷人,这可以通过捐助慈善福利事业来体现爱心与关怀。对于穷困者,国家与社会组织要给予更细致、更有效的援助,帮助他们脱贫。
富人如何致富,这不仅仅涉及富人自己,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对富人的看法,如果财富取之有道,再加上“达则兼济天下”,那就可避免“仇富心理”的产生。
至于新移民,过去一直鼓励他们“融入”本地社会,所谓融入不等于“融化”,不是要求新移民放弃自己的特色,而是在求同存异的大前提下,与本地人和睦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