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影响
韩国
韩国经济在战后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独裁政权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四一六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此后朴正熙独裁政权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韩国首尔在1994年开放了韩国战争纪念馆,展出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历次韩国战争史料。2009年的朝鲜战争纪念日,首尔清溪川广场悬挂了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参战国的国旗(含中华民国国旗)以感谢其在朝鲜战争时期对韩的大力援助。
朝鲜
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了所谓“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故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宣告结束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美国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有36,570人阵亡,而且几乎与中国和苏联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而经历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一场常规的运动战与阵地战而非游击战中,美军地面部队不能击败积弱百余年的中国与朝鲜的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这一事实被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势力归咎为美国国内共产党的出卖,麦卡锡主义一段时间内获得了美国政治的主流话语权,美国国会参议院成立非美委员会彻底调查与中国革命有关的人士的忠诚问题。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表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内的十七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阵亡于朝鲜半岛,同时错过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但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在先(1950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在后(1950年10月19日),从时间顺序上看并不是中国主动‘错过时机’,而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造成的。
由于朝鲜战争,苏联打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国大陆打下了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战争中屡次陷入惨败或极其被动的局面,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府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形容:“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朝鲜战争也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避免与具有反共倾向的政权邻接,为其国内建设争取了政治地理上的缓冲。
中华民国
对当时迁来台的中华民国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爆发使得美国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日后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即是基于朝鲜战争的影响。台湾岛上的中华民国政府透过朝鲜战争取得大量美援,得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间接的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发起军事行动的成本。杜鲁门总统派遣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阻止了解放军渡海攻台,同时战俘归台大大鼓舞了国军士气,普遍认为此亦为国民政府“反攻大陆”制造有利机会。因此,部分历史学者也将朝鲜战争戏称为蒋中正的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国民党的危局。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奠定日本之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不得不重新启用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很多二战战犯都相继复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使得日本在战后走上了与同样是战败国的德国不尽相同的道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现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盛行。
摘自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