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祥
2014年02月16日
记者评时事
tingks@sph.com.sg
如果政府没有提出来,相信没有多少新加坡人知道那艘名为KRI Usman Harun的印度尼西亚护卫舰与我国之间的历史渊源。
两名印尼军人引爆乌节路麦唐纳大厦的事件发生在1965年,而1973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在这两名印尼军人的坟上撒下鲜花后,两国已将这起事件搁下。但,搁置不该等于忘却。
这是一次难得的国民教育机会,各报章媒体都相继追溯当年爆炸事件的始末。
但相对于政府的强烈反应,我国一般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则显得不太关注。
时间会让一些创伤逐渐愈合,纵使留下伤疤,疼痛却已被淡忘。要如何提醒已不再记得痛楚的国人,抱着警惕的态度避免受创,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是另一个年代更久远的历史伤疤。1984年,我国正式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全面防卫日,国防部也成立了中央国民教育司(Nexus),通过它的工作提醒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以在危机或灾难发生时,全民能一心共渡难关。
今年全面防卫运动步入第30个年头,重新检视这个运动有助于我们为接下来的方向寻找适当的定位。
如果我们以每年有多少人参与,或者关注全面防卫日来衡量这个运动的成败,那未免太形式化,因为全面防卫的主旨并不是每年搞一个热闹的大型活动;重要的是,国人将它的意义内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动,不仅体现全面防卫的精神,也提升人民的国家意识。
今年Nexus以“全面防卫30周年——因为有你”为主题,突出普通市民和全面防卫有关的小故事,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国人意识到自己也能在全面防卫扮演一定的角色。
Nexus司长黄健发上校认为,很多人误以为全面防卫是要做大事情,而且只有在战争或灾难时期才可派上用场,太平时期就与他们无关,但其实不然,例如妻子陪丈夫跑步,准备军中的体能测验,也可以算是对全面防卫的贡献。
他说:“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基础,若我们在太平时期能做到,那么战争时我们成功的机会就会比较大;若在太平盛世我们都无法付出,那战争的非常时期,我们就更不能期待什么了。”
Nexus现在的工作就是在累积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在关键时刻让这些“储蓄”可以派上用场。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全面防卫运动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例如护卫舰命名事件、建国一代配套、外劳缩紧政策、安顿凯西(Anton Casey)事件、强化国民服役委员会,以及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等,这些事件和活动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都从军事、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试图强化国家的认同。
但全面防卫是一种意识,如果单靠政府和官方机构“硬销”给国人,有时事倍功半。事实上,许多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的言教身教,或是通过书本、电视,以及社交媒体逐渐形成。
儒学家杜维明去年接受《早报》专访时,指中国是以几千年的文化为后盾来建国,文明是它建国的基础。
但是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如果在建立国家认同感的过程当中,不能积极地调动新加坡社会的文化资源,就找不到它的根。
他认为,新加坡很多时候都在尝试从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着手,也就是从效率、从资源分配等很务实的方式着手,但国家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之间其实有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
Nexus的成立与运作,一向有很明显的社会工程痕迹。但这次它以生活中不经意的举措,倒回来印证全面防卫的实践,有回归文化与生活本质的意味。重点是国人的心态是否还抱着怀疑,或事不关己的想法?
我们现在的思想行为就是下一代文化与价值的根源;而我们对一些事件的态度与是非判断,也在形塑国家的尊严与立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列出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用以预测战争的胜负关键。其中,居首要的“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指民众要和国家政府目标一致,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这其实也就是全面防卫最主要的精神,也是危难时刻生存的珍贵资本。
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140216-31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