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3 1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七律·登雷峰塔(宽韵)

七级雷峰曾从容,千年夕照衬龙钟。海防疲敝倭焚毁①,迷信流传愚掘松②。
老衲疮痍顷刻圮③,西湖绝景骤然空。浮屠重耸佛门炯④,金碧辉煌举世雄。

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塔外部楼廊俱毁,仅剩砖砌塔身。
②清末民初,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因而屡屡遭到盗挖。
③古人道,“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砖塔身轰然坍塌。
④2002年10月25日,划时代的雷峰新塔问世。
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附件:

[ 本帖最后由 李升祥 于 2010-9-4 18:17 编辑 ]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3 1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迷信流传愚掘【窿】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3 16: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2 李家三郎 的帖子

不愧明察秋毫

七级雷峰曾从容,千年夕照衬龙钟。海防疲敝倭焚毁①,迷信流传愚掘松②。
老衲疮痍顷刻圮③,西湖绝景骤然空。浮屠重耸佛门炯④,金碧辉煌举世雄。
顶部
柳无歌者无聊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7108
精华 7
积分 3604
帖子 1690
威望 1897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0-3-8
来自 山东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3 22: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Q
首版之认真  是众所周知的

问好  喜欢颔联
另请教老师   什么是 宽韵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06: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论雷峰塔的倒掉百科名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作者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

目录

作品概况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段落大意
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附记位置
作者简介作品概况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附记位置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概况
    雷峰塔
作品名称:论雷峰塔的倒掉   创作时间:1924年10月28日   作者:鲁迅   作品体裁:杂文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风景照:现代重建后的雷峰塔
论雷峰塔的倒掉①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②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③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④,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漫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1][2]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②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初名西关砖塔,后定名王妃塔;因建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通称雷峰塔。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倒坍。   ③《义妖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化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水漫金山”“和白状元祭塔”,都是白蛇故事中的情节。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有金山寺,东晋时所建。白状元是故事中白蛇娘娘和许仙所生的儿子许仕林,他后来中了状元回来祭塔,与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娘娘相见。   ④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保俶塔在西湖宝石山顶,今仍存。一说是吴越王钱俶入宋朝贡时所造。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四中有简单记载:“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做此以保之……今误为保叔。”另一传说是998年——1003年期间(宋真宗咸平年间)时僧永保化缘所筑。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咸平中,僧永保化缘筑塔,人以师叔称之,遂名塔曰保叔。”[1]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涤荡净尽。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借雷峰塔的倒掉,抒写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作者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   用“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交代了对雷峰塔产生厌恶的缘由。   第二层(第3自然段)   作者很早就盼望雷峰塔倒掉,心情迫切。   第三段(第4——8自然段)   写雷峰塔倒掉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并有力讽刺和鞭挞了法海的罪恶行径和可耻下场。分两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   雷峰塔全倒了,普天下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欣喜非常。   第二层(第6——8自然段)   法海罪有应得,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   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主题思想
  鲁迅这篇杂文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这里的所谓以议为主,是说议论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归根结底,作者是要借雷峰塔的倒掉这个题目,写出他自己的某些看法。但这不等于说议论的文字必然多于记叙部分的文字。相反,在这篇文章中,白蛇娘娘遇难和法海和尚避难这两个故事的叙述和介绍,倒占有了不少篇幅。而这,正是鲁迅笔下的文艺性短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阐明观点,作者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同“白蛇传”、“蟹和尚”等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行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观点便从中得到了确证,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夹叙夹议在该文中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从整篇文章看,有些段落以记叙为主,如第二、七、八段,有些以议论为主,如第一、三、四、五、六、九、十段。在议、叙之间,常常是交错运用,有时是议论引出记叙,如第一段引起第二段;有时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出议论,如第二段生发出第三段,第七、八段引发出第九、十段。二是从文章的局部看,在一些段中,常常表现为记叙的语言和议论性的语言夹杂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第一段就是最好的例子。   叙的是事,是人,是物,是故事,是情节;议的是看法,是观点,是道理。叙的故事在发展,使读者不断有所感,有所思,议的道理在不断深入,使读者的感性变为理性,使读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提到更高的层次。这里没有强人所难的生硬的说教,只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情自事来,理自情出,似在轻松活泼地漫话家常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读者追随作者,作者导引读者,同感同思,从而达到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境界。
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文章从现实中的雷峰塔的倒掉破题,但摒弃了一般人采取的“西湖十景”缺了一景的议论角度,认为不值一谈,却另辟蹊径,从民间传说中的白蛇娘娘的故事入手,概述主要情节,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引出了传说中作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以一直希望它倒掉,显示了对白蛇娘娘无端受难的深厚同情。   从现实中的雷峰塔到传说中的雷峰塔,这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一步。同情被雷峰塔镇压的白娘娘,必然憎恶造塔的法海。于是又引出玉皇捉拿法海,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故事梗概的叙述固是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剥蟹一节的描绘更是井然有序,这动作细节本身也在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最后作者把传说中的雷峰塔化为现实中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制度的象征,而从雷峰塔倒掉一事,预言并断言了一切的塔,从“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到法海造了用以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一直到象征封建制度、反动统治“镇压之塔”,都将倒掉,都必然要倒掉,概莫能外。   一个偶发事件,雷峰塔的倒掉,前后呼应。两个主要人物,白娘娘和法海,有合有分。三座塔,现实中的破塔,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具有象征意义的“终究要倒”的塔,逐步引伸。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文章写得摇曳多姿,天衣无缝。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分明和含蓄,是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里,却似乎是统一起来了。鲁迅对白娘娘的同情,对法海和尚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他并未直白地明说白娘娘可爱,值得同情,法海可恨,应予诅咒。   关于白娘娘,作者只是极简略地介绍了白蛇遇救,嫁夫报恩,金山寻夫,中计被擒,法海造塔,地下永镇的故事,从中已足见白娘娘的可敬,可爱,可怜,可钦,多说已无必要。雷峰塔倒掉消息传来,作者多年梦想成真,却也未说他自己如何欣喜而只说“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自身其实也是包括在内的。   法海是这篇文章要谴责的主要对象,在该文中的重要性是超过白娘娘的,但通篇不闻恶声,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剑拨弩张,相反在叙及、论及法海时,常以幽默语言、诙谐口吻出之。誉之为“得道的弹师”,比之为“非凡的人”,欲抑先扬,为后文的对法海的嘲讽做好铺垫。“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像冷光闪闪的利刃,剖析着法海污浊的内心。“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法海狼狈之状,跃然纸上。而当鲁迅深刻指出法海自食其果的时候,以塔倒白娘娘复出作对比,说是“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那就是“活该”了。“幸灾乐祸”,一般来说大概是不宜提倡的。但对法海之类的遭灾罹祸,却似乎不妨“幸”一下,“乐”一下,到了该文最后,读者好像看到了鲁迅“幸”法海之“灾”,“乐”法海之“祸”的神情。   所以说,幽默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而又爱憎分明,这也是此篇文章写作的特点之一。[3]
编辑本段附记位置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塔一事,篇未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淑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踉缰?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井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11月3日,”后来此文收入《坟》时,却将附记省去,也许先生认为附记已公之于众,任务已完成,没有再刊的必要。自那以后,各种载有此丈的文集多未收此附记,只有中学语文教材将它附在标题注释里。这虽然弥补了缺憾,但因位置不显眼,作者透露给读者的两条重要信息容易被人忽略。   一是本文写于1924年10月28日,11月3日孙伏园来指出文中之误,11月17日载有此文的《语丝》创刊号才面世,莫间有半月之隔,改动一语并非难事,为何先生要郑重其事地去发一更正声明呢?何况孙先生是《语丝》的创办者、主编,来是为约稿之事,又和鲁迅先生是朋友,所指又是不穷置辩的事实,为何先生要坚持不动原文呢?   二是先生真不知道“雷峰塔并非就是保塔”吗?若仅“看看书”,“大约”“记错了”,也许有可能。可文中多次写到见过末倒的雷峰塔。且据许寿裳先生《亡友鲁迅印象记》所载,先生在杭州时,受许先生力邀而游过西湖。许文说:“‘保塔如美人,雷峰塔如醉汉’,虽时。人有此艳称,他只说平平而已。”可见鲁迅先生不仅见过雷峰塔,也见过保塔的。以先生的博闻强记,何以如此健忘呢?   之所以不改,用心何在?   雷峰塔和保塔同在西湖,一建于吴越建国之初,一建于吴越行将覆亡之时,雷峰塔是越王钱为皇妃所建,故又称皇妃塔,用以标榜封建道德。保塔是越王钱元为王子钱入贡宋朝所建,其“保”之称便有明显的维护封建逍统的色彩,道出了钱元在北宋朝庭咄咄逼人的统一攻势面前诚惶诚恐,建塔以求佛法保佑钱人贡为质而平安无事,维系吴越韩存延的心态。这说明吴越己是穷途末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如果说未倒的雷峰塔外表是“破破烂烂”的,那幢塔则是内质的腐朽了。所以,鲁迅先生不仅对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是满怀厌恶之情,对迷信佛法以求苟延的保塔更是一种鄙夷不屑之态了。这恐怕才是鲁迅先生说它们的景色“平平”、“并不。见佳”的真正原因。也正因为本质上的致性,才说雷峰塔又叫作保塔,“里面当幻挥邪啄锬锪耍然而我心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里,作者把对雷峰塔的态度巧妙地移就到保塔上,一箭而双雕。   从写作背景和思想动机看,辛亥革命虽然推倒了封建专制的“雷峰塔”,但只是把“法海”赶到“蟹壳”里,封建制度并没有“绝种”,复辟势力仍存在,复右论调仍在鼓噪,封建思想意识的清除更非易事。雷峰塔倒掉了,固然值得“欣喜”,可是压在人们心头上的保塔还根深蒂固,更需警醒国民精神,让人们人人自觉,群起而拆倒它。这不正是鲁迅这一时期多数文章的共同主题吗?鲁迅先生巧妙地把两座塔合而为一,是要含蓄地表达这样一个深意:不仅封建专制该倒,凡是封建的东西,都应在“希望他倒掉”之列,并顺手给封建复古派以致命的一枪:你们不是为雷峰塔的倒掉而宣扬保护“国粹”吗?连保A塔都该倒,让你们去哭丧吧!文中所表现的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此处得到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可一般的参考资料分析此文的主题时,多专注于鲁迅对封建专制制度态度的彻底上,须知封建制度只是树,而封建思想意识才是根,树固然该倒,而根之不除,何来“彻底”?   如果鲁迅先生听从了“记者先生指点”而修改了原文,就不能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从而削弱了内容的丰富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如果没有了这则附记,不知底细的读者就会随文认为雷峰塔又叫保塔而让“谬种流传”了。由此可见,附记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按照初次的模样把它刊在篇末,让它成为一把钥匙,使读者得以体会作者不因事实而害意的妙处和坚持不动原文的苦心,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4]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照片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为树人。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来自农村,从自学获得看书能力,她的品格对鲁迅一生有重要影响。   鲁迅1898年离乡赴南京学习,1904年赴日留学,开始学医,后弃医从文,写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编了《域外小说集》。1906年回国。1918年参加改组后的《[虑嗄闧返谋嗉ぷ鳎逶路⒈淼谝黄∷怠禰袢巳占荹罚哟恕氨阋环⒍豢墒铡薄?923年将其14篇小说编为《[藕癧烦霭妗;钩霭媪说诙啃∷导禰葆錥贰⑸⑽氖禰安輀罚⑿戳舜罅吭游摹?927年去广州,年底返回上海,开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主编刊物,参加论战,发起进步社团,辅导培植文学新人,做了大量工作。这时期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等,1934年写了《[适滦卤郲贰?   晚期杂文集有《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他一生写有杂文700多篇,130多万字。他的全部著作收为《[逞溉痆罚?0卷,近1000万字。鲁迅的著作被译成50多种文字,他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更是新文学、新文化的巨人。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18: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5 李家三郎 的帖子

另请教老师   什么是 宽韵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18: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4 柳无歌者无聊 的帖子

不敢当。我也说不清。我只能请教我家三郎老师。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18: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宽韵



QUOTE:
原帖由 李升祥 于 2010-9-4 18:21 发表
另请教蜗牛   什么是 宽韵



图片附件: 64e39a2a77c85b8e023bf684.jpg (2010-9-4 18:40, 52.46 K)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18: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宽韵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10-9-4 18:40 发表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用美色诱之。(孔子)


图片附件: 8942465-1_o.jpg (2010-9-4 18:43, 102.52 K)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1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对应表

宽  韵

(诗词通用)
平 水 韵

(诗 用)
词 林 正 韵

(词 用)

第一部

东庚通押
(一)东冬
一东二冬
第一部  东冬

(二)庚青
八庚九青十蒸
第十一部  庚青

第二部  江阳
三江七阳
第二部  江阳

第三部  支微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第三部  支微

第四部  鱼虞
六鱼七虞
第四部  鱼虞

第五部  佳灰
九佳(半)十灰(半)
第五部  佳灰

第六部  真文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十二侵
第六部  真文

第十三部  侵独用

第七部  寒删
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

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第七部  寒删

第十四部 覃盐

第八部  萧肴
二萧三肴四豪
第八部  萧肴

第九部  歌波
五歌
第九部  歌独用

第十部  佳麻
九佳(半)六麻
第十部  佳麻

第十一部 尤求
十一尤
第十二部  尤求

第十二部

入声通押
一(屋沃)
一屋二沃
第十五部  屋沃

二(觉药)
三觉十药
第十六部  觉药

三(质陌)
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

十四缉
第十七部  质陌

四(物月)
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

十六叶
第十八部  物月

五(合洽)
十五合十七恰
第十九部  合恰


(注:具体字表不再列入,读者可自行与《平水韵》《词林正韵》对照使用。)

比较上表中所列的《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看出:《宽韵》只是沿着《词林正韵》的路子,继续对《平水韵》韵部划分的不合理性进行调整,彻底的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宽韵》所贯彻的划韵尺度,原则上是参照“同身同韵”。鉴于部分作者的使用习惯,在目前的过渡阶段,第一韵部(东庚)保留了两个子韵部,第十二韵部(入声通押)保留了五个子韵部。作者既可以使用较宽的韵部,也可以使用较严的子韵部。

诗词通用的《宽韵》,还算不算旧韵呢?当然算。《宽韵》只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做了少量的合并,并没有打破原来的韵部。它仍然是基于《平水韵》、《词林正韵》时代的读音来划分的,仍然属于旧韵的声韵体系。因此,它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旧声韵。

在使用新韵和旧韵的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双轨并行”。在使用旧韵中的《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问题上,也应该是“双轨并行”的。即是说,既可以使用《宽韵》写诗填词,又可以“诗遵平水、词守词林”。《中华诗词》杂志明确宣布,在审诗、选诗、诗词大赛评奖等项活动中,在用韵问题上按照《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双轨并行”的原则来掌握。
顶部
柳无歌者无聊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7108
精华 7
积分 3604
帖子 1690
威望 1897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0-3-8
来自 山东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4 23: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Q
学习  学习  

辛苦老爷子了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5 13: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5 李家三郎 的帖子

谢谢我家先生,分享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5 13: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9 李家三郎 的帖子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用美色诱之。好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5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10 李家三郎 的帖子

谢谢先生指点,我收藏了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5 13: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11 柳无歌者无聊 的帖子

果不其然,有了满意答复
顶部
李家三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4241
精华 130
积分 80864
帖子 38467
威望 41786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0-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5 1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七律·登雷峰塔(宽韵) 李升祥

七级雷峰曾从容,千年夕照衬龙钟。海防疲敝倭焚毁①,迷信流传愚掘松②。
老衲疮痍顷刻圮③,西湖绝景骤然空。浮屠重耸佛门炯④,金碧辉煌举世雄。
  
  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塔外部楼廊俱毁,仅剩砖砌塔身。
  ②清末民初,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因而屡屡遭到盗挖。
  ③古人道,“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砖塔身轰然坍塌。
  ④2002年10月25日,划时代的雷峰新塔问世。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顶部
李升祥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4177
精华 73
积分 4158
帖子 1562
威望 258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2-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9-6 11: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16 李家三郎 的帖子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6-1 03:47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661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