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8-2-19 10:35 发表
旧体诗词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永葆其独特魅力的。一味仿古、泥古、拟古之作,只不过是量的重复罢了,也是作者对生命和才华的浪费。写得比唐诗更唐诗,比宋词更宋词,意象、语汇、情调都像出自古人之手,或孤芳自赏,或只能在一特定的小圈子里受到激赏,窃以为是不足为训的。我为年轻人的老气横秋感到悲哀。——读了罗版这篇佳作,斗胆信口开河。哈哈,错了就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
——老爷子,其实这样写法也是我曾经说过的“新干部体”而已,该颂的还是要颂的,国风并不是一味的死板的反应民风世风的,既然是世风,那还是有光明的一面值得称赞的。我提倡自己学风和雅,但应该是兴时而作的新风雅,否则连诗经的国风精神也会堕落的,人心就真正的作古了。
题外话:作为当代老百姓,生活日趋安定,虽未尽富足,也算无温饱之忧。至于执政方面,商人的一句话还是实际的:水太清冷则无鱼。执政者犹如放鱼苗的渔夫,是要有所“收成”的,他不会等到网破烂的时候。这时候老李家的中庸理论就应该发生作用了,有个分寸有个度,这样老百姓是愿意贡献帮忙助养一些鱼苗的,例如税收。擦边球也是一种办法。
另:标新韵“即”字出,改“见”字,要不应该标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