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焚琴煮鹤 于 2008-7-28 19:26 发表
让我们心平气和的理性探讨一下,即使是共产党对那段历史的定性,也是使用十年浩劫这样的字眼,巴金先生建议建立文革纪念馆,并未得到中共高层的回音,大概是因为这样的纪念馆会拆穿太多谎言,让人们明了专政就是专制,就是独裁统治的根本。
村夫对于十年浩劫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异议吗?或者文革也要来个三七开?
有多少人受到的伤害是一辈子都难以抚平的?文革受害的难得只是知识分子阶层吗? 当年下乡的知识青年不是受害者吗?该读书的时候他们停学闹革命,该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下乡劳动,回城之后失业,恋爱婚姻都受到影响,最后下岗的又是这一批人, 不能说我不是知识分子或者我不是下乡青年那些事情就与己无关,文革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影响到每一个人。
别的帖子里,摘录过来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你有必要搞清楚,你“反对”的是“文革”,还是“独裁专制”?
中国大陆,1949年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独裁”和“专制”,我也认为是这样。
无论是“文革”前、“文革”中还是“文革”后,这种体制没有本质的变化——“文革纪念馆”得不到回应和支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如果你反对“独裁专制”,不妨直说——就是反对那个体制——包括以前的和现在的,而不应该单单反对文革。
其次,“十年浩劫”这个说法,我有保留地接受。
我认为,“文革”对某些方面破坏造成的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第三,关于“下乡知青”。
他们算是受害者,但不全是“文革”的错。
“知青”下乡,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那个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村需要有知识的青年。
那个时候,中国和苏美交恶,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发展形式,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那个时候,城市已经容纳不了快速膨胀的人口。
那个时候,知青下乡是强制性的,只要符合条件,几乎无人幸免。
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
1、“停课闹革命”,只是文革初期,大约1966-1969年,而不是整个文革的过程。
这个问题你自己都有答案——“停课闹革命”了,你怎么上的中学小学?
当然,文革期间,知识不被重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较低,是真的。
你所谓的“受影响”那批人,被誉为“老三届”,是整整三年的适龄毕业学生。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直到1979年左右,才停止运作。
而“四人帮”被逮捕,标志着“文革”的结束,那是1976年的事儿。
3、大批知青返城,就业困难,继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而东北地区的大城市,受这个影响深重。
你可以归结为“文革”的错。
但是,这同样证明,在文革那段时期,如果知青都留在城里,也是无法就业的。
而当时工作人士的工资收入,可以养得起全家老小吗?
还有一个事实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是“均贫富”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没有“遗产”这笔财富。
4、适龄青年就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公正地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许不是良策,但不失为一个很“现实”的政策。
5、题外的——我认识很多老三届的朋友,包括《苦涩的回忆》作者山妹。
对于那段历史,我不认为他们有很多的“怨”,因为他们深深了解当时的环境。
还需要进一步地说——
每一个政策,几乎都有受害者和受益者、或者有受益受害程度多少之分。
“知青下乡”、“计划生育”这些当时的“基本国策”都受到了言论攻击。
而“知青下乡”已经进入历史,“计划生育”政策也有所松动。
我赞成有理有节地评论这些问题。
不过,火星人或者是冒充火星人的,还是免谈为好。
因为地球这种环境,是不断发展的。
如果没有历史的眼光,还奢谈什么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