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果然能够引经据典
北宋对后蜀“感冒”,除了土地资源等原因之外,勉强可以说的,也就是宋太祖“喜欢”花蕊夫人。
而宋太宗赵光义,不知为何,对花蕊夫人却有“怨恨”。花蕊夫人有意无意地死在了他的箭下。
所以说,“后蜀音乐在北宋宫廷流行”,是不太可能的。
我说“南北有别”。
是我想到了“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作为我来说,“京韵大鼓”勉强还可以听一下,“苏州评弹”却是压根听不懂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谁能喜欢得起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比如现在新加坡的“木偶戏”,很难年轻人喜欢的,因为我们听不懂。
在乐器方面,北方的管乐器,众所周知的有“笙”、“笛”、“喇叭”,“滥竽充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比五代十国还要早。
作为中原人,小时候对“箫”是没有印象的。
“笙”的管冲上,“笛”的管横直,“箫”的管朝下。是不是和雨水有关?
(南方人吹笙,下雨了,会喝到雨水)
在中原的农村,有一种音乐组织,叫“响器班子”。即便是文革时期,农村的婚丧嫁娶都会请这种“响器班子”过来助兴。
“响器班子”的乐器,应该是古老的流传,包括喇叭、笙、鼓、锣等等,是没有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