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11-3 16: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为什么给框起来了呀,偶编辑不过来
发表于 2009-11-3 19: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非非)
赞叹,这一组相当好!首首角度新,意悠远,很有思想内涵,一改可人儿往昔悲切风格。 推一个~
发表于 2009-11-4 00: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郁闷,太不公平了,可人一下就写那么多.
为什么我写28个字要花半天,还得改几天?
[ 本帖最后由 君遥 于 2009-11-4 00:21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4 05: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相比之下,虫儿应惭愧。
同样去了北京,但由于导游时时催促,自是走马观花,都印象不很深。更无诗意涌上来。
惟有在颐和园徘徊许久,对十里长廊、昆明湖、十七孔桥(据说从左从右数都是九,九九归一)等都很有兴致。
======================================================
可人儿君功底深厚,写来毫不费力。欣赏!同推!!
(写得最好的是:故宫、景山、颐和园、天坛、毛主席纪念堂、天津汉沽参观航空母舰)。大赞~~~
“到此擦肩谁有意”句疑失粘。可查查。
[ 本帖最后由 虫儿1 于 2009-11-4 05:52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4 18: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非非 于 2009-11-3 19:45 发表
赞叹,这一组相当好!首首角度新,意悠远,很有思想内涵,一改可人儿往昔悲切风格。 推一个~
谢谢非非谬赞,偶偷懒写写绝句玩哈,去了一趟伟大的首都总该留点纪念咯
发表于 2009-11-4 18: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3 19:54 发表
请看阿拉编辑的如何。
奖一串北京的冰糖葫芦,偶自己都没舍得吃哟
发表于 2009-11-4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虫儿1 于 2009-11-4 05:46 发表
同样去了北京,但由于导游时时催促,自是走马观花,都印象不很深。更无诗意涌上来。
惟有在颐和园徘徊许久,对十里长廊、昆明湖、十七孔桥(据说从左从右数都是九,九九归一)等都很有兴致。 :vict ...
昨天写多了,一下子混进来这么个不听话的来,嘿嘿,谢谢虫儿提醒哈。 偶也是跟团去的,在景点导游是催着一溜烟的跑,尽领着我们购物,我虽然明知购物导游是有提成的,但还是经不住诱惑花去了两千个银子疙瘩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想想真不划算哈 。景点的游玩时间导游是一缩再缩,本来长城安排是3个半小时,到那里后就变成1个半小时了,偶们几个为了做好汉也不管他了,一口气给爬了上去,导游差点没把偶的电话给打爆,偶偏不理他,直到离开北京导游那拉长的脸还没缩到一块去呢 ,其实偶们从上去到跑下来只用了2个小时哈
发表于 2009-11-4 19: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4 08:07 发表
看错了,原来结句不是“平起句”。宝鸡一唱蜗牛晕。
西西,偶偏不想折腰哈
发表于 2009-11-4 20: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李家三郎)
QUOTE:
原帖由 可人儿 于 2009-11-4 18:51 发表
比起“一句三年得”的那位来你可快的多了哈
我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比我还笨的是谁?
发表于 2009-11-4 20: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李家三郎)
QUOTE:
原帖由 可人儿 于 2009-11-4 19:03 发表
昨天写多了,一下子混进来这么个不听话的来,嘿嘿,谢谢虫儿提醒哈。 偶也是跟团去的,在景点导游是催着一溜烟的跑,尽领着我们购物,我虽然明知购物导游是有提成的,但还是经不住诱惑花去了两千个 ...
娘们儿到了一块,就是这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发表于 2009-11-5 06: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李家三郎)
向作家阿滢推荐可人儿一组诗
先以杜甫首创的古风式七律的形式,写一下我读了这组诗的印象:
黄土高坡才女唱,扑面不寒西北风。
光耀主流文学外,香溢传统诗词中。
古老陈仓出新意,当代宝鸡飞惊鸿。
最是可人珠玑句,渭北春天树郁葱。
南宋诗人僧志安《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是由司马迁《史记》内容概括的一句成语,陈仓,即宝鸡古称。
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不错,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小说、戏剧、新诗。在很长时间内,传统诗词(习称“旧体诗词”)被边缘化了。
你说,现在根本就没有人看新诗,旧诗就更没人看了。这叫“隔行如隔山”。尽管您的博客点击人次大大地超过了百万,但您对传统诗词创作的现状还没调查研究过。我也对您戏谈过,目前古典诗词创作这一块,出现了阴盛阳衰的“态势”,并提到网络上我熟悉的十几个才女。现在先推出一个,请你看看她最近写的一组诗,让您“开开眼”。
发表于 2009-11-5 14: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4 20:45 发表
我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比我还笨的是谁?
校长就爱说实话,嘿嘿
发表于 2009-11-5 14: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4 20:47 发表
娘们儿到了一块,就是这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嫉妒吧
发表于 2009-11-5 14: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可人儿)
QUOTE:
原帖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5 06:32 发表
向作家阿滢推荐可人儿一组诗
先以杜甫首创的古风式七律的形式,写一下我读了这组诗的印象:
黄土高坡才女唱,扑面不寒西北风。
光耀主流文学外,香溢传统诗词中。
古老陈仓出新意,当代宝鸡飞惊鸿。
最 ...
嘿,阿莹一定会笑死了说:老爷子您眼力有问题哈
发表于 2009-11-5 15: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李家三郎)
QUOTE:
原帖由 可人儿 于 2009-11-5 14:43 发表
嘿,阿莹一定会笑死了说:老爷子您眼力有问题哈
我是火眼金睛,不会看错的。
发表于 2009-11-9 21: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李家三郎)
QUOTE:
原帖由 林锐彬 于 2009-11-9 20:57 发表
幽雅之作!!
哈哈,此帖在删除回复后已经消失了,林先生如此神奇,竟能挽狂澜于已倒。
发表于 2009-11-9 2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林锐彬)
由衷地称赞这组诗。
读者在欣赏时,应该不会因为作者使用了平水韵(如:阶、槐;轮、民)而感到拗口吧?-- 一如欣赏唐诗一样…
记得李版的话:
●我不是守旧派,更不是复古派,但我们不能不尊重老祖宗留下的游戏规则。要继承,就不能破坏;要发扬,只能在固有的形式上注入新的语汇、意象、思想、情调等。因为要写旧体诗,我们还有其他种种选择,同样可以写出富有古典韵味的佳作,不是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尝试,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吗?
●毛主席提倡“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他可以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但却对旧体诗词的形式分毫未动。他一直是恪守前人立下的规矩来写诗填词的,尽管偶然有出韵或失律的地方,却并非有意为之。
发表于 2009-11-9 21: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虫儿)
然也。
可人儿君写诗已是炉火纯青。佩服!!
[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9-11-10 08: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