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7日 第33卷 13期 亚洲周刊:
吉打州當局在日軍紀念碑旁設立文字敘述,把三名日軍稱為「三名英雄」,引發巨大爭議。
大馬吉打州行政議員兼青年與體育、旅遊、藝術文化以及企業發展委員會主席莫哈末阿斯米魯日前獲日本駐檳城領事館、大馬歷史協會吉州分會、吉打州博物院代表陪同,為州內一座重修的日軍紀念碑主持開幕禮,當時他可能沒有想到,這座在吉打河畔的小紀念碑卻能引發大爭議。
該碑在二戰時期建立,紀念三名日本軍人攻陷亞羅士打橋的事蹟。根據當局在碑旁設立的日文、英文及馬來文的解說敘述,三名日軍於一九四一年為阻止英軍炸毀這座橋,在拆彈時被炸死。該碑被大馬歷史協會吉州分會發現,後獲日本政府資助重建,碑高一點八公尺,刻有日文,正面寫著「慰靈碑」、右側寫著「紀念在這片土地安息的祖先」。
紀念碑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當局在碑旁設立的文字敘述卻把三名日軍形容為「三名英雄」,而且獲得州政府官員、博物館及歷史協會單位站台,因而引發巨大爭議。阿斯米魯在發現本身的錯誤後,親自拆下引起非議的紀念碑看板,但依然無法平息民間尤其網民的憤怒,各處傳出抗議之聲,在野黨甚至在碑前掛上「抗日英雄碑」的布條。
阿斯米魯隨後在博物館及吉打歷史協會領導的陪同下公開道歉,並把錯誤歸咎於負責製造解說牌及開幕典禮橫幅的公司,指是該公司完全按照日本領事館所提供的內容進行翻譯所致。他重申,有關慰靈碑是在一九四一年建立的,將之翻新是為了保留歷史古物;對於日本人來說,在戰爭中喪生的日軍是英雄,只是對大馬人來說他們是侵略者。
日本駐馬大使館參贊折笠弘維也趕忙出來滅火,他解釋說,重建吉打亞羅士打的日軍紀念碑,目的是記載日本戰蹟,讓大馬人能够理解日軍在大馬的歷史,不是為了刻意英雄化任何人。
在二戰期間,大馬半島就有約七萬人被殺害,日軍也在半島多個地方為陣亡的軍人設立「慰靈碑」,不過從未有大馬政府代表前往祭拜,吉打州政府此次高調行事,讓人意外。希盟執政團隊過於幼嫩缺乏經驗,此次事件將讓他們知道,任何事務都不能掉以輕心。所幸的是,吉打希盟政府迅速回應事件及果敢糾正錯誤,避免怒火繼續燃燒。錯誤並不可怕,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才可貴。■
===================================================================================================
如果没有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史工作者的揭发,受到公众人士的抨击后,也许回锅首相马哈迪也会主持开幕礼、以报答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解放马来人脱离英国而“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