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帮助
|
返回首页
随笔南洋网
»
时事沙龙
» 易中天新山开讲: 品三国究竟品的是什么?
成为随笔南洋网会员!
随笔南洋网 on Facebook
新新网-分类广告
华文网站设计制作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易中天新山开讲: 品三国究竟品的是什么?
叶明
管理员
UID 45
精华
352
积分 34220
帖子 9316
威望 16475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10-28
状态 离线
#1
发表于 2007-11-22 12: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易中天新山开讲: 品三国究竟品的是什么?
11月20日,易中天在海峡对岸的新山市开讲,题目是《易中天品三国——中华文化的智慧》。
当晚,走了必定要走的一些过场,面对新山中华工会礼堂内的1500多来自新马两地的听众,易中天从容开讲,幽默的他先跟大家开了个玩笑: 我这是第一次来马来西亚,第一次来到新山,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县太爷的待遇——他把演讲之前,由柔佛州华人州议员主持的鸣锣仪式称为“鸣锣开道”。
接着他话锋一转,虽然是第一见到大家,但是,感到很亲切!因为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说的是熟悉的语言,谈的也是熟悉的话题。本来,我是想谈一点新的,可是主办方说,还是给大家谈谈三国吧,因为三国里充满了中华文化的智慧,而现今的世界又到处充满着三国意味……
那么,易中天的《品三国》到底品的是什么呢?
易教授说:我品的可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的历史。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说,三国的这段历史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段历史却又是最说不清楚的,甚至有没有三国这段历史,都还成问题。因为根据正史,从汉献帝建安25年曹魏篡帝,直到魏晋两朝,其间并不存在任何有关三国的纪年,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一个文字记录,说有三国这样的一段历史。
可是后来,西晋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寿,写下了一本《三国志》,总算为大家记录下了这么一段历史。易中天说,陈寿的《三国志》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从司马迁写《史记》以来,中国的史书就从来没有写过同时有三个王朝,三个皇帝的历史。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个朝代的史官怎么可能去记录本朝皇帝以外的历史呢?
而陈寿的《三国志》可以说在当时中国的封建时代,开创了民间写史的先河,所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叶明空间
http://www.sgwritings.com/4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叶明
管理员
UID 45
精华
352
积分 34220
帖子 9316
威望 16475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10-28
状态 离线
#2
发表于 2007-11-22 12: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虽然有了陈寿的《三国志》,但三国的这段历史还是说不清楚。
为什么呢?因为陈寿写《三国志》可说是惜字如金。陈寿是个历史学家,他记载在《三国志》里的内容都是有依据的,都是可考的。只可惜《三国志》的内容太少,不足以呈现整个三国历史的原貌。而且,由于陈寿惜字如金,也导致了后人解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直到南朝宋文帝时,另有一位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了注,又增补了大量的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至于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易教授说,那是一本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是允许想象的。不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基本上是依据了《三国志》。可以说,是七分史、三分虚。里面的很多人物、事件和年代,都是有出处的,是真实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火烧赤壁。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赤壁之战写的非常简约。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对赤壁之战大书特书,一共写了四回半,加上前面的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直到蒋干中计、草船借剑、连环计、借东风、华容道等等,写的栩栩如生,非常精彩。然而在这一段中,有不少是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可以说是七分虚、三分史。
但正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故事,才使得三国的历史和人物,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津津乐道、今脍炙人口的内容了。
(以上是讲演的开头部分,其他内容将另外发帖记录)
叶明空间
http://www.sgwritings.com/4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叶明
管理员
UID 45
精华
352
积分 34220
帖子 9316
威望 16475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10-28
状态 离线
#3
发表于 2007-11-22 12: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陈寿、裴松之和《三国志》[转摘]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叶明空间
http://www.sgwritings.com/4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水精灵
(水月镜花)
版主
UID 1047
精华
18
积分 12775
帖子 5686
威望 6934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3-27
来自 Singapore
状态 离线
#4
发表于 2007-11-22 12:4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占位
水月镜花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水精灵
(水月镜花)
版主
UID 1047
精华
18
积分 12775
帖子 5686
威望 6934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3-27
来自 Singapore
状态 离线
#5
发表于 2007-11-22 12:4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占位
水月镜花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雪梅
超白金会员
UID 1209
精华
27
积分 17971
帖子 8281
威望 9439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7-4-18
状态 离线
#6
发表于 2007-11-22 13: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你们占位,眼馋,也占一个!
腊梅飘香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Kim88
高级会员
UID 1067
精华
1
积分 3481
帖子 1694
威望 1754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3-30
来自 新加坡
状态 离线
#7
发表于 2007-11-22 13: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三国都被占了...
yelunp
高级会员
UID 693
精华
5
积分 2980
帖子 1438
威望 1537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1-19
状态 离线
#8
发表于 2007-11-23 0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从小只顾看红楼,忘了读三国了,现在若是有机会听听这些讲座,应该不错。
呵,我不像楼上诸位,只是跑来占个位子,我是认真来学习的,请叶明先生继续,我正虚心呢。
内山
超白金会员
UID 9
精华
47
积分 21758
帖子 10506
威望 11155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0-16
状态 离线
#9
发表于 2007-11-23 14:2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恩......, 长知识了.
内山自留地 — 谈天说地要着边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日盛
版主
UID 7052
精华
27
积分 3120
帖子 1287
威望 1822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1-15
状态 离线
#10
发表于 2007-11-30 21:2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的确易中天先生独特的看法让大家大开眼界,也让大家更了解三国的历史。
红叶笑西风
金牌会员
UID 5237
精华
82
积分 9546
帖子 4179
威望 5324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7-10-26
状态 离线
#11
发表于 2007-11-30 22: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十分严重;而《三国志》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二者结合起来读当受益。“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说得很好!
日盛
版主
UID 7052
精华
27
积分 3120
帖子 1287
威望 1822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11-15
状态 离线
#12
发表于 2007-11-30 22:1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同意,尊刘贬曹的倾向在三国非常严重,而当时三国志制作时期为司马炎的晋朝,司马懿为魏国大臣,自然对曹魏和司马氏有爱护,着也因为陈寿曾任晋朝的御史,所以三国志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是理所当然了。
人不老心老的青年
http://www.sgwritings.com/7052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随笔南洋网
≡ 随笔南洋论坛 ≡
> 时事沙龙
> 文学天地
> 诗辞雅座
> 现代诗歌
> 小说戏剧
> 长篇连载
> 清水茶馆
> 影视聚焦
> 娱乐速递
> 狮城家园
> 财经专栏
> 房产家居
> 爱车一族
> 陪读社区
> 以法论道
> 摄影天地
> 旅游专栏
> 自驾游-自驾乐
> 原创精华
> 南洋古今
> 情感绿洲
> 有缘同行
> 菁菁校园
> 咬文嚼字
> 每日英语
> 留学生活
> 美食坐标
> 美食店家好介绍
> 折扣特价大比拼
> 周末大食会
≡ 南洋文化园地 ≡
> 狮城消息站
> 南洋艺术学院
> 新加坡华乐团
> 国大文化沙龙
> 新智读书会
> 第三代读书会
> 拉丁马士读书会
> 茶渊读书会
> 狮城书画专栏
> 古董艺术品收藏
≡ 南洋企业园地 ≡
> 创新创业论坛
> 中小企业论坛
> 企业动态分享
≡ 广而告之 ≡
> 广告通栏
> 旅游机票
> 找房租房
> 求职招聘
≡ 随笔南洋社区 ≡
> 社区新闻
> 专辑收藏
> 奥运专辑
> 残奥专辑
> 汶川地震诗文特辑
> 老兵专栏
> 校友会专栏
> 上海大学
> 华中理工
> 清华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华中师大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大
> 中山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郑州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安交大
> 北邮专栏
> 暨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浙江大学
> 新加坡管理大学
> 北航专栏
> 福建师大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大
> 南洋理工大学
> 北京师大
> 中国科技大学
> 建议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1-2-26 23:22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65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