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皆禅法非法
溪溪印月溪非溪
禅乐飘过来,飘过来,像烟香一缕,袅袅然,进驻心内。
法溪禅寺。书法漫谈。
这样的时光,真是令人期待。但见书桌上的几叠宣纸,两瓶香墨,三枝毛笔以及印章,纸镇,整个人忽的回转到唐宋明清,古典的雅致婉约而来。
古稀之年的书法家曾广纬先生,从中国文字的演变谈到书法艺术的发展,又从各朝代的书风谈到书法与儒家,道家,佛家的微妙联系,席间一派儒雅风范,不仅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深爱,精通,对于中国历史亦是信手拈来,了然于心。尤其是王羲之与46位文人墨客,相聚兰亭,水中放杯,停处作诗,最后推选王羲之作序的情节,令在座听者无不心驰神往。
一杯清茶,入口余香。试想书法艺术从起源到酝酿,从形成到创新,历经几多朝代?再想由晋朝的尚韵,唐朝的尚法,到宋朝的尚意,元,明的复古,蕴藏的又岂止于文字的风雨途程? 书法里面亦可见历史的兴衰起落,亦隐藏着当时朝代的国风民情……
正思考着书法艺术在今天,离我们到底有多远?现在还是孩子的下一代,离书法又有多远?曾老先生已饱蘸香墨,提笔挥毫。“澄心清神”,“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随缘”,已跃然纸上。最经典的当属一位诗人当场为法溪禅寺的题诗:“小楼藏大法,闹市有清溪。”
墨香一点一点的泛溢寺内,随禅乐再入人心。一切,似乎都可以慢下来,慢出一种情调,悠闲而古典。当曾老先生最后一幅字:法溪禅寺,被展示墙面的瞬间,发自内心的掌声,如古曲骤起,呼唤着遥远的故国之源,呼唤着一种热情——我们的,书法艺术。
[
本帖最后由 茶馆小二 于 2008-3-24 01: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