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新加坡(上)
新加坡共和国
Republic of Singapore
面 积 :697.1平方公里
语 言 :英语、华语、马来语
宗 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独 立 :1965年8月9日
民 族 :华人、马来人、印度人
人均收入 :2.3万美元(17万5812元人民币)(2006年)
全国人口 :448万3900人
华人人口 :336万2925人(75%)
-2006年6月-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由新加坡本岛及63个组成,人口密度仅次于香港与澳门。新加坡国名在梵文中有“狮子城”之意,华人则喜欢称之为“星洲”或“星岛”。
新加坡的古名为“淡马锡”(Tamasek),即“海城”之意。曾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新加坡是两岸三地以外,全球华人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主要籍贯有福建、潮州、广府、客家、海南人等。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是马来人,人口总数为63万人,仅14%。印度人约39万人,占了8.8%;其他种族则占2.2%。
早期华人发展简史
1819年,当英国“租借”新加坡以对抗荷兰时,全岛只有150名居民,其中华人仅有30人。1824年,英国完全“买”下新加坡时,人口已达1万683人,华人为3317人,占31.1%。
1838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成功,造成劳动力短缺,西方列强到东方寻求廉价的人力资源。当时,中国也因对外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内部的太平天国等问题,导致国内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殖民统治者便通过资本家到中国招募劳工。中国人为了谋生,只好卖身到南洋的矿场或园丘当苦力,而新加坡也就成了猪仔中转站。这些中国新客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等南方沿海一带,并在新加坡的直落亚逸(Telok Ayer)上岸。
在这些新客当中,广东人擅长木工、砌砖、金工、裁缝、造船、酒楼业及经营杂货店;潮州人则多从事贸易和农业;福建人较善于经商、务农,及后又在银行、树胶业方面有所建树;海南人先是精通于农业,尔后多为洋人提供饮食服务,或在洋人家庭帮佣,而经营咖啡店更是他们的强项;后来,福州人在咖啡店领域的成就也非常出色。
1871年,新加坡人口为9万7000人,华人占56.2%,即5.5万人。据官方统计,1881年已有8万6762名华人。人数增加的幅度如此快速,主要是因为新加坡作为一个猪
仔中转中心,故拥有拣选猪仔的优先权。单是在1884年抵达新加坡的中国人就有11万2069人,其中有4万3552(38%)辗转迁至槟榔屿、马六甲、澳洲、毛里求斯、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三宝珑、泗水及曼谷等地。到了1901年,华族的人口高达16万4041人。在30年间,新加坡华族人口激增了10多万。
战后,新加坡殖民政府限制移民,大规模移民活动宣告结束。自此以后,新加坡华人人口基本上是依靠自然增加。198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的总人口有256万人,其中196万是华人,共占76.6%。之后,华人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主要还是因为马来人及印度人的生殖率偏高所致。
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后,由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执政。在李光耀主政下,新加坡这个完全没有天然资源的岛国,获得非凡的经济成就;其城镇的良好规划及市容的整洁,更是举世闻名。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各源流学校包括华文学校,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政府将英文列为官方工作语,所以大部分华裔父母不得不考虑把孩子送入英文源流学校受教育。197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双语教育系统,华文学校也将原来属于第二语文的英语,升级为第一语文,并把本来以华文教学的所有科学学科改为英文课本。经十多年的努力,终成功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双语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