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10000字节,楼上贴不完,接续在此:
近代《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
要研讨闽南文化,首先要关注泉州南音,因为南音具有悠久的音乐历史,多元的文化特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被专家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是一部“活的音乐史”。
中国的音乐史是与中国五千年的礼乐文明史同步发展的。先秦时的楚汉音乐,汉的相和歌,晋的清商乐,隋唐的雅乐、燕乐和大曲、法曲,都非常辉煌。史书上都有详尽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可惜音乐是一种口传的非物质的无形文化。丝竹匏桐的乐器不可能永生,人的声音可以录存只是近代的事。因此,有人戏说以文字记载的无声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弥补这个缺陷,只能“礼失求之野”,从民间古老乐种的积淀中去挖掘。那么,中国古老乐种存活下来有多少呢?只能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唯独泉州南音活得很好,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也许有人要问,泉州的建置,无非是在唐初武德年间,何以盛唐以前的音乐会在泉州遗存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牵涉到移民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的泉州是个历代移民定居的社会。秦汉时期,闽南的闽越人北迁,中原的军民,从汉晋、隋唐、五代到南宋,一批又一批地迁入泉州,他们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世居主人。语言随人走,音乐也是随人走。因此,泉州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汉语;同样的,泉州南音也积淀了中国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音乐文化。先秦的宫商角徽羽五音,泉州南音五正声“×工六士一”,正是它们的嫡传;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泉州弦管的四管全、执拍者唱,何其相似乃尔。魏晋、隋唐时期的曲项琵琶、尺八(洞策),当今只能从魏晋汉墓的砖刻图像和敦煌壁画中,去寻找它们的遗像,或者去日本奈良正仓院去参观当年从中国带去的乐器。而这种古老的乐器,泉州不但留存在建于唐、重修于明的开元寺大雄宝殿飞天乐伎的手中,同时数以千万计存活在民间,而且无天在出产、外销,在海内外无时不在发出美妙动人的乐声。
而最令人激动不已的是,泉州南音世代相传的几十首五空管的古曲,正是盛唐宫廷燕乐活生生的形态。活水长流,流长水活,一脉相承,延续了一千多年。真的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这个说法的根据在哪里?它在于,有三本明代刊刻的弦管曲词二百七十二首的选集可以为证。这三种明刊本,在国内早已绝迹,无人所知,却尘封在英国和德国图书馆中数百年无人过问。要感谢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先生,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了它们,并经调查研究,撰写了长篇论文,连同三种刊本以《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为名,先于1992年在台湾出版,而后又由我社编订以同样书名,于199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十八折明戏和二百七十二首曲词的校订本,连同龙先生的长篇论文的全部中译稿,我们正在加紧编校,争取在近期正式出版。
这部刊刻行世于四百年前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一部以“弦管”为名的选集中,有五十多首曲词所标明的调名和节拍符号,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唐燕乐二十八调表>的内容完全吻合。它们继承了唐代燕乐的血脉,并一直传衍到现在,在海内外的弦管社团中弦歌不绝。因此我们要说,今人要追溯汉代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风貌,可以去看看泉州弦管;要听听隋代的“清华宫里打撩声”,可以从泉州弦管的擦拍中得到印证;要欣赏盛唐燕乐,可以直接去听听泉州弦管;在其古朴优雅的旋律中,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登堂入室进入盛唐燕乐、歌舞升平的宫殿里。
我们还要说,如果没有“明刊三种”的发现,我们是万万不敢把这条中断已久的历史链条链接起来,为泉州弦管找到它的历史渊源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来自中国音乐界的泰斗们,如已成为古人的赵 和黄翔鹏先生,才敢理直气壮地认定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是一部“活的音乐史”!
以上这些史实,可以一言以蔽之,泉州南音的第一大特色是古,是非常古老。但古稀古稀,而南音却是古而不稀,反而是数量很多。它不但有纯器乐曲的大谱十三套,又有属于声乐的散曲二三千首,而且又有声乐器乐相结合的“指套”四十八套,成为一个庞大的、丰富多彩的完整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现存其他古老乐种所不可比拟的。去年中秋节,第七届中国泉州南音大合唱,邀请了西安、开封和五台山等地的古老乐种前来参加交流,许多专家经过比较后的评论,证明了这一点。泉州南音的多,又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不断地向外延伸,主要的表现是:南音哺育了南戏,南戏丰富了南音,繁衍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戏曲家族。从宋元以来,泉州在南音音乐文化的大环境中,先后诞生的梨园戏、傀儡戏,继后又有高甲戏、打城戏和布袋戏这五朵金花,无不以南音作为剧种的基本音乐。而南音又从梨园戏以及傀儡戏的剧目中,汲取了大量的唱段,作为它的散曲,又把它著名折戏的成套联唱,吸纳为南音的套曲。仅以历演数百年不衰的,从《荔枝记》、《荔镜记》到《陈三五娘》这个梨园戏传统剧目统计,被南音吸收的唱段达一百五十多首。因此,泉州的戏与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观众听了曲想看戏,看了戏又想听曲。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全中国恐怕只有南音一种。这是第二个特色。
转自:http://hi.baidu.com/tianhanyi/blog/item/adcd9619cc2d7779dab4bdb1.html
[
本帖最后由 张从兴 于 2008-9-22 18: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