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焚琴煮鹤 于 2009-9-14 10:05 发表
民乐从来就不是一个让人发大财的行业,最好的二胡演奏家阿炳流落街头,每当听到《二泉映月》都会被乐曲中的悲伤打动。如今这些艺术家在音乐厅里为大家表演,本身就说明华乐的发展壮大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投资。
焚琴用"流落街头"的阿炳, 来证明.....现在的艺术家能在音乐厅里表演, 说明了华乐的发展和壮大......
这个例子, 我认为非常不妥......(当然, 对于一个华乐的"外人" 则情有可原).
为什么不妥呢? 因为在华乐界谁都知道......阿炳并不是艺术家流落街头的例子. 因为阿炳原本就是"民间音乐家", 或"街头艺人". 生于清光绪年间的他....22岁父亲去世, 34岁双目失明, 为谋生计, 他走上街头, 用二胡自编自唱.
阿炳之所以成名, 是因为他的《二泉映月》在解放后获得新生.....被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发掘和保存, 成为人所众知的华乐名曲......(阿炳本人在1950去世, 并不知道后来这一切)
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呢? 唯一能说明的是"新中国对华乐或民间音乐的发掘和重视". 能用来说明, 过去的音乐家比较惨, 现在的音乐家比较幸福吗? 好像不能吧.......
除非你能证明, 现在没有街头艺人, 只要是在街上拉二胡的, 都会被请进音乐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