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帮助
|
返回首页
随笔南洋网
»
时事沙龙
» 吴资政:区别公民非公民权益 并非不欢迎外来人才
成为随笔南洋网会员!
随笔南洋网 on Facebook
新新网-分类广告
华文网站设计制作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48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吴资政:区别公民非公民权益 并非不欢迎外来人才
阿牛
超白金会员
UID 515
精华
83
积分 12833
帖子 4603
威望 8188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2-19
状态 离线
#1
发表于 2010-4-4 10: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吴资政:区别公民非公民权益 并非不欢迎外来人才
● 郭丽娟
全球各国都在极力争取外来人才,新加坡人才也成为外国挖角的对象,因此新加坡必须继续吸引更多能为我国作出贡献的优秀外来人才到我国就业定居。
国务资政吴作栋说,政府近期宣布了数项措施,以区别公民与非公民的权益,主要是为了突显公民的权益并没被忽略,并不代表新加坡不欢迎外来人才到本地定居。
吴资政昨天在马林百列区欢迎新居民的聚会上讲话时,表明新加坡吸引优秀外来人才的立场保持不变。
他重申鉴于更多国人不结婚及生育率下降,新加坡正面对人口萎缩的挑战,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吸引新移民来填补本地人口。政府会选择性地甄选这些人才,确保他们对新加坡的贡献胜于他们从我国得到的好处。我们不应该让人留下错误印象,以为新加坡不再欢迎新移民。”
吴资政指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和中国等大国,都在争取外来人才,新加坡人也成为一些国家所要吸引的对象。例如纽西兰就公开表明有意吸引更多新加坡人到当地念书就业。据报道,至今约有4500名新加坡人已表明有意到纽西兰工作、读书或定居。澳洲一向也为新加坡人所向往,据澳洲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有5万名新加坡人在当地居住。
他强调:“如果像美国这样的大国都欢迎外来人才,极缺人才的新加坡更应如此。”
吴资政上月出席一项预算案对话会时,观察到国人对接纳外来人才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他当时问与会者,如果只能增加一名新公民,你会选择一个比你的孩子更聪明还是没你孩子聪明的人?其中一名与会者选择了不比自己孩子聪明的人,因为他不想孩子面对激烈竞争。另一人则是经儿子游说后,认为新加坡应该选择那名比较聪明的新公民。正在上初级学院的孩子告诉他,自己愿意努力超越这名较聪明的对手,如果最终无法取胜,至少这个人也能为新加坡作出贡献。
吴资政说:“如果这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看法,这的确令人鼓舞。因为这显示我们年轻一代有自信、了解问题所在,也愿意面对竞争。如果无法超越对方,就接纳对方为新加坡一分子,这样新加坡才能够面对外在竞争。”
最近有报道指政府近来推出数项更明显区别公民与非公民权益的措施,让人感觉新加坡不再欢迎永久居民。
对此,吴资政说:“这些措施可能让永久居民担心自己不再受新加坡欢迎。我们必须谨慎地求取平衡,在考虑国人对接纳外来人才的顾虑的同时,也不应该流失有意移民到新加坡的人才。因此,对于人们质疑新加坡是否不再欢迎永久居民,答案很明确是否定的。”。
与此同时,吴资政也呼吁永久居民和新公民更主动地融入本地社群,而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他说,如果新加坡人觉得新移民不肯融入,只希望从新加坡得到好处但不愿付出,他们必定会质问新加坡为何要接纳这些新移民。
他因此鼓励永久居民和新公民积极地参加社区活动,同时也应学好英语,以便能有效地与所有新加坡人沟通。
刚在半年前成为我国永久居民,来自中国南京的商人李晓春(41岁)认同吴资政的看法,同意新移民应该尽快融入,并在各方面作出贡献。
他是以投资移民身份,与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新加坡定居,并打算把电子机械公司的总部设在新加坡。
他说:“既然决定来到新加坡,就应该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社会。我们应该主动地融入本地社群,但也希望新加坡人不要抵制我们的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联合早报》
阿牛的牛博:
http://www.sgwritings.com/51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小笨熊
中级会员
UID 44161
精华 0
积分 1523
帖子 722
威望 794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9-6-2
状态 离线
#2
发表于 2010-4-5 10: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话说得好听
可是,削减非公民权益难道是欢迎外来人才吗?
烛花马
注册会员
UID 46965
精华
2
积分 473
帖子 147
威望 182 点
阅读权限 5
注册 2009-8-3
来自 xovhabfjjg
状态 离线
#3
发表于 2010-4-5 17: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总理公署:政府已提高成为新移民门槛
政府注意到一些国人很关注近年吸收大量外国工人和新移民的政策对我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自去年最后一个季度起已提高外国人申请成为我国永久居民或公民的评估标准,以更好地调整及控制新移民的素质和人数。
不过,主管人口政策的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昨天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总理公署的开支预算时指出,如果新加坡要跟全球竞争,就必须制造环境去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中级人员在这里工作,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他说:“全球企业抢夺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是我们给外人产生错误印象,认为我国排挤外来人才,这将对新加坡大为不利。”
黄根成强调尽管政府留意到国人因外国人涌入而产生的情绪,并且已谨慎地改进政策,但是国人也应该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外来工人和移民问题。因为素质良好的外来工人和移民对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增长仍然很重要,而且有助于我们解决严重的长期人口问题。
黄根成希望国人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外来工人和移民问题。因为素质良好的外来工人和移民对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增长仍然很重要,而且有助于我们解决严重的长期人口下降问题。(谢智扬摄)
他呼吁人们区分暂时在本地工作的外来工人和将在本地扎根,成为永久居民或公民的外国人。
据他透露,前年共有7万9200人申请永久居留和2万零500人申请新加坡公民权获得批准,不过随着政府收紧了政策,去年成为永久居民和公民的人数,已分别减少至5万9500人和1万9900人。
黄根成表示政府接下来将进一步减少批准外国人成为永久居民,同时确保成为公民的新移民不但能对新加坡经济做出贡献,也能积极融入社会。
然而,他并不赞同对每年所批准的永久居民人数设限,而是认为这应该视申请者的素质和所出现的情况而定。同样的,政府在批准公民权申请时,也会依循这个原则。
同过去五年所批准的永久居民人数相比,新增的新公民人数相对稳定。据他估计,我国接下来每年可接受约两万名外国人成为公民。
他表示政府已意识到国人对周遭的外国人和新移民快速增加而感到焦虑,不少人因担心外国人涌入导致生活空间被压缩,而外来人才的出现也加剧了职场上的竞争。
不过,由于新加坡公民生育率一再创新低,政府还是有必要通过引进外来人才来满足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需要,并且绝对不能规定一些工作机会必须保留给新加坡人。
流动人口125万
截至去年6月,我国近500万人口当中,有约125万人是为了在本地打工而暂住的流动人口。虽然当中以持有工作准证的外来劳工居多,但也有不少是持有就业准证、跟本地白领直接竞争的海外专业人员。
议员英兰妮(丹戎巴葛集选区)就指出,由于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好处不是雨露均沾,不少仍活在经济衰退阴影下的新加坡人,对外国人的存在倍感威胁,认为他们不单是来抢饭碗,也将组屋价格推高到一般国人无法负担得起的水平。
她巧妙地将这个新加坡公民与新移民之间的矛盾,比喻成亲生孩子认为父母比较疼爱养子的一种不平衡心理。她指出,政府有必要消除国人认为新移民分薄了国民利益的印象。
黄根成针对外来人才在职场上与本地人竞争的问题做出回应时,强调如果我国要在国际上竞争,就不能把他们拒于门外。这是因为这些外来人才不来我国帮助我们跟其他国家竞争,将到其他国家去跟我们竞争。
“接下来的全球竞争将不断加剧,我们必须吸引有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来壮大我们的劳动队伍。”
他以跨国银行巴克莱(Barclays)为例,说明我国对外来人才敞开门户的政策如何帮助它引进扩展业务所需的人才。这家银行因没受到太大的人手调派限制,才能顺利扩充,并在过去五年为新加坡人制造了近1000个全新就业机会。
不过,他也坦承政府近年来所批准的永久居留申请确实比2005年之前来得多,然而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要争取在这段经济增长强劲时期,大力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在本地落地生根。
针对议员姚智(麦波申区)和陈振泉(丹戎巴葛集选区)所提到的关于政府将如何帮助促进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问题,黄根成强调政府接下来在控制新移民人数和素质的同时,也会透过刚在去年成立的国民融合理事会(National Integration Council)进一步帮助永久居民和新公民更顺利地融入本地社会。他不忘提醒国人,要达到这个目的,也需要他们和新移民全力配合。
他向国人保证政府在引进高素质新移民的同时,仍会坚守以新加坡人为重的一贯原则。政府为此已在最近陆续调整政策,以更明显地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所能享有的津贴。
不过,他也强调我国必须继续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以保持竞争力,并维护社会和谐凝聚。
《联合早报》
内山
超白金会员
UID 9
精华
47
积分 21758
帖子 10506
威望 11155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0-16
状态 离线
#4
发表于 2010-4-6 10:3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小笨熊
于 2010-4-5 10:27 发表
话说得好听
可是,削减非公民权益难道是欢迎外来人才吗?
吴资政最近有说.......不是政府想收紧, 而是国人要求政府收紧, 收紧的用意是区分差距(为了让新加坡人满意), 所以他要新移民体谅政府的苦衷....
(大意是这么说).
内山自留地 — 谈天说地要着边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阿牛
超白金会员
UID 515
精华
83
积分 12833
帖子 4603
威望 8188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2-19
状态 离线
#5
发表于 2010-4-6 15: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汇客室-高端观点:政府调节移民政策 如何解读?
主持:《新汇点》主编周兆呈
《汇客室——高端观点》新登场,针对经济、社会、新移民等课题,邀请不同背景的新加坡贤达、新移民精英,就此发表看法。
李显龙总理不久前在南洋理工大学演讲时指出,尽管有长期吸引外来移民的大前提,但政府始终都会留意社会能多快吸收新移民,并让他们融入新加坡社会,因此将调节移民流入的速度,以免冲淡国民认同感或弱化社会凝聚力。
受访人士如何解读李显龙总理的这段谈话?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如何调节相关的政策?
澳洲道纳公司(Downer EDI)亚洲区主席冯所刚:
让国民了解移民政策的前瞻性时,也推动和现实利益取得平衡的措施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增加资源如土地与人力的供应,是无可避免的策略。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和公司为了扩展业务而进行并购,是挺相似的。而并购的成败得失,往往又取决于双方能否有效地融为一体,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高效益。
不过具体说来,移民融入新社会所牵涉的范围与层次,还是有别于公司的并购。这不只是个“社会工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否调整心态,接受新的变数。
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接受新移民应该不是个新课题。不过,新移民的加入,肯定会影响原来社会族群的既得利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反应是无可避免的;一些人甚至会怀疑新移民的加入,将影响到国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这个问题固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仰赖政府的调节政策,但是政府在让国民了解移民政策的前瞻性时,如也能推动和现实利益取得平衡的措施,将会更有助于减少新移民融入社会的问题。
最新公布的人口数字显示,非公民已高达三分之一的总人口。政府必须适时重视新移民加入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凯斯防护科技集团总裁刘春霖(来自中国福建,现为新加坡公民):
长期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会增加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2009年新加坡的人口与2000年相比,虽然增加了不少,但是,这九年来公民增加的数量还是很有限,而且,占相当数量的永久居民和非居民,还不能完全算是新增的居民,他们还是在流动之中。
这些新移民和外来人才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他们的到来填补了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当中一些人从事着新加坡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在新加坡高科技行业工作。
目前,新加坡人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把他们的加入,作为新加坡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吸引外来人才的国际都市。
长期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会增加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对新加坡的长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凤凰基金管理私人有限公司总裁胡猛(来自中国四川,现为新加坡公民):
控制总量,提高门槛,优化结构,充分享受这一波中国精英移民浪潮
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大量有意移民新加坡的人士,也接触了部分新移民,对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有一些思考。我的建议是:控制总量,提高门槛,优化结构。
在新加坡我的中国新移民朋友中,一个是一家对冲基金的总裁,一个是一家美国上市中国公司的创始人,一个是航运大亨,他们都不存在融入本地社会的问题。何故?教育背景和经商的阅历,让他们更容易被新加坡人所接受,更容易彼此适应。
或许会有人争论,这样的人才毕竟有限,其实不然。据我们预计,数以万计的中国精英人士会在未来五年选择移居海外,他们将成为美国、加拿大、澳洲和香港争夺的移民对象。对这一人群,应该加大吸引力度。
如果新加坡因为过去部分移民(甚至是客工)的融入问题,而采用紧缩的移民政策,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正如吃饭,因为吃了太多油腻食物而肠胃不好,是应该减少进食,还是改良饮食结构呢?答案是显然的。
我想,正确做法是控制客工数量,提高就业准证申请永久居民的门槛,增加投资移民的推广力度,充分享受这一波中国的精英移民浪潮。
比如,在投资移民中,我们第一批吸引来新的,有已移居加拿大的,也有在美国留学再到新加坡的,有曾经是教授的企业家,也有地产大亨。如果有计划地捉住中国这一波人才流出的机会,未来三年内吸引1000名成功企业家移居新加坡,他们将对新加坡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贡献。
凯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廷芳:
海纳百川的前提必须是海纳川,而不是川纳海,比例失衡就会出问题
最近统计局刚刚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数据,虽然总数已经接近500万,但我们研究里面的细节和人口的结构,其实320万的公民还是太少,新加坡的公民和永久居民人口要达到500万的规模,才比较好。当然这样的目标,就是要靠移民,否则时间太久。
另外120万持各种准证的非居民人口,享有的社会空间、发言权,都不一样。
目前,53万的永久居民,占新加坡居民的14%。我认为新加坡现在还是有条件继续增加新移民,不必刻意大幅调整。30%应该是个顶限,只要新加坡公民还占绝对优势,比如未来的500万新加坡居民中,400万公民、100万永久居民,每五个有一个是永久居民,还是有这样的空间的。
当然,海纳百川的前提必须是海纳川,而不是川纳海,比例失衡就会出问题。新加坡不是美国,没有这样大的规模。
那为什么要调整移民流入的速度?主要是担心凝聚力的问题。新加坡是个多元社会,在中国、印度长大和新加坡长大的人,还是不同的,城乡、贫富差距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彼此政治透明或腐败的程度不一样,谈起社会问题,还是会有一定距离。
如何对居住的国家产生感情?山河大川、自然记忆固然重要,但财富在这里累积;亲戚朋友、学业、工作环境、喜欢的食物都在这里,就会对国家有这份感情。永久居民在这方面还需要时间,那么还需要多久?要实现水乳交融,不是这一代,应该是下一代。
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和印度都在急剧变化。中国最近的国庆阅兵,仪仗队169步的升旗说明169年的变化,展示这个国家不断进取的轨迹。人是一定向外流吗?我们不能够只往自己看,而是要看周遭的环境。现在是新加坡最有优势吸引人才的时候。
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访问教授梅文慧: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维持平衡和谋求长远发展方向,应更有前瞻性,更有远见
李总理的话是一个信号,考虑减缓移民流入的速度,而这又可能是为了社会的暂时平衡。我的直觉反应是:新加坡政府对外的一些决策,有如新加坡的房地产价格短期内起伏较大。
就其影响因素,有些是客观原因,有些是过多考虑主观人为的现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维持平衡和谋求长远发展方向,应更有前瞻性,更有远见,并及时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凝聚共识。有些层面的市民可以短视,但政府要高瞻远瞩。为了短期效应而作出的政策妥协,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及后遗症。
新加坡认同知识资本的价值,多年来,专家技师、才华杰出的人才的流入,丰富和活跃了新加坡社会相对单调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为新加坡创造了国际竞争优势。
诚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移民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一定冲击,但如果为了维持相对的平稳而过分限制新移民的流入,可能会得不偿失。
所以,对新加坡而言,应该更积极、更宽容地营造欢迎新移民,并有利于新移民尽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全世界的人才向往新加坡。
加拿大、澳洲等国对华人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一些朋友移民到这些国家以及美国,他们极少碰到当地人尤其政府高官会嘲笑他们的外语能力。语言的提高与运用需要一段时间,我作为中央电视台在华留学生汉语电视大赛评委,深有感受。
新移民在异国他乡为工作、生活、学习打拼,已是起早贪黑不易,而不学习别人的语言,就难以胜任新生活,所以他们都在尽力攻克语言难关。新加坡一贯提倡的多元、包容,正是一个大气的国家和民众最可贵的品质及对外形象。
海峡时报高级撰稿员梁荣锦:
它表现了国家对移民政策的灵活性。就像其他政策如语言教学一样,都时常要调整和修改的
最近在本地英文报章有读者来函,对芽笼一带有越来越多中国新移民或客工的出现,以及该处商店的许多抢眼华文招牌,提出了意见,说他们看不懂,到那里去时感觉不适。也有人形容芽笼为新加坡的“唐人街”。
《海峡时报星期刊》也曾以大篇幅批评一些中国新移民和客工,因为不懂或讲不好英语,而无法融入本地主流社群。这些都是一些英文源流,也包括非华族族群,对新移民较负面的反应。
李显龙总理上个月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演讲,虽然可解读为新加坡政府在这个课题上已作了回应,可是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国家对移民政策的灵活性。就像其他政策如语言教学一样,都时常要调整和修改的。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里,移民政策是敏感且关键的课题,政府向来对此细心处理。新加坡为了经济效益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还是要持续引进大量的移民、外来人才与客工。
由于目前的经济情况,我看新加坡政府在短期内,肯定会放慢引入移民或客工的速度,同时也可能会提高对申请人的要求。这些调整是必要的。
虽然说一些客工在新加坡工作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为了他们更容易在这里工作与融入本地社会,我觉得在培训过程中,也必须加强他们的英文学习,以及对新加坡社会结构的一些基本认识。
《联合早报》
阿牛的牛博:
http://www.sgwritings.com/51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卡保山
高级会员
UID 51861
精华
5
积分 4812
帖子 2342
威望 2414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1-14
状态 离线
#6
发表于 2010-4-7 09: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小笨熊
于 2010-4-5 10:27 发表
话说得好听
可是,削减非公民权益难道是欢迎外来人才吗?
应该说有投票权的人民某些时候说话会大声一点以致让上头听到,注意,是某些时候。
最伟大的才能显示于自欺的能力之中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卡保山
高级会员
UID 51861
精华
5
积分 4812
帖子 2342
威望 2414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1-14
状态 离线
#7
发表于 2010-4-7 09: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百分之百的新加坡人,百分之九十是白痴。
最伟大的才能显示于自欺的能力之中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阿牛
超白金会员
UID 515
精华
83
积分 12833
帖子 4603
威望 8188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2-19
状态 离线
#8
发表于 2010-4-7 13: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新移民可起良好示范
新加坡在医疗、教育和组屋政策上连续出台了一些区分公民与非公民权益的措施之后,有关新移民课题的讨论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一方面是,国人当中部分人对新移民政策的抗拒心理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另一方面,永久居民当中则也感受到他们似乎已不受欢迎,外国媒体最近也曾报道说,新加坡已经“卷起欢迎外来移民的地毯”。
相信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密切注意这些不同反应,如国务资政吴作栋前天在马林百列选区欢迎新移民的茶会上重申,区别公民与非公民的差别待遇,“主要是为了突显公民的权益并没有被忽略,并不代表新加坡不再欢迎外来人才”。已经在新加坡定居多时的永久居民如果最近感受到在政策上“受歧视”时,也应该谅解政府的苦心,与此同时,国人则应认识到差别待遇也必须有个限度,如果外来人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诸多限制时,则政府说尽欢迎外来人才的好话也很难取得最大的效果。
当新移民表达他们在差别待遇下的感受,则引来部分新加坡人的反应说,新加坡人在其他国家(如中国)工作居留不也碰到种种限制?从竞争人才的角度来看,其他国家对外来人才的待遇比不上我们,我们正是应该感到庆幸,这显示我们的竞争力较强,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提供比其他国家更好的条件。
如今是个竞争人才的时代,这是无庸置疑的,对吸引移民政策有抗拒的国人相信也看到这一点。我国在先天条件上有所不足,如缺乏广大的领土、没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国内市场小,因此必须在其他方面加以弥补,如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清廉和稳定的政治、活跃的经济、平等的竞争机会等等,否则我们凭什么跟澳洲、纽西兰竞争人才?尤有甚者,我国人才反而会被外部更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所吸引。目前,有5万名新加坡人在澳洲居留,最近在纽西兰的一项吸引人才的计划下,也有4500新加坡人争先登记。
新加坡人受的是英文教育,因此成为外国重点吸引的对象,澳洲、纽西兰、英国、美国等地不少大学都把新加坡当作一个重要市场,越来越多新加坡学生放洋留学,如何吸引他们在学成之后回来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我国在外国人才眼中是个适合落地生根的福地,更应该是个适合国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外国人才不来的时候,才是值得新加坡人担忧,我们更要反省国家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吴资政说我们必须在照顾公民和非公民的权益方面取得一些“平衡”,但看来要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因为这也是情绪的问题,每一项差别待遇的政策或是措施的推出,多少会给非公民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
有鉴于新移民课题的热烈讨论,总理公署部长、财政部兼交通部第二部长陈惠华昨天在联合早报《新汇点》推出一周年的庆典上说,我们不必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讨论,因为“这显示国人关心新加坡未来所走的方向。”新移民课题之所以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基本上还是由于我国是个小岛国,移民的显著增加所带来各种影响是深刻的。因此,新移民本身也必须正面看待这些讨论并同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贡献所长,如此才能更自然地融入社会,并进一步成为公民,为后来者作出良好的示范。
阿牛的牛博:
http://www.sgwritings.com/515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歌儿
中级会员
UID 35857
精华
1
积分 1042
帖子 488
威望 549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1-19
来自 北京
状态 离线
#9
发表于 2010-4-7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周围太多被拒签的人,我一位朋友是博士现在南洋理工,申请PR都没有批。一位亲戚是硕士,已在新工作近五年,申请公民也刚被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歌儿
中级会员
UID 35857
精华
1
积分 1042
帖子 488
威望 549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11-19
来自 北京
状态 离线
#10
发表于 2010-4-7 15: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我不明白的是新加坡视什么学历为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留下?
博士、硕士都不可以,什么可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crquan
新手上路
UID 52333
精华 0
积分 51
帖子 24
威望 27 点
阅读权限 3
注册 2009-11-23
来自 Gtalk 部落
状态 离线
#11
发表于 2010-4-7 16: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有钱的就是人才。那些投资了上百万来买房产的,好像不经过PR也可以直接成为公民?投资越多批准越快。
夏蟬歌
超级版主
UID 561
精华
15
积分 2231
帖子 927
威望 1288 点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6-12-27
来自 AMK
状态 离线
#12
发表于 2010-4-8 01:0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歌儿
于 4/7/10 15:19 发表
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周围太多被拒签的人,我一位朋友是博士现在南洋理工,申请PR都没有批。一位亲戚是硕士,已在新工作近五年,申请公民也刚被拒。
PR申请表上所要求填写的个人学历经历应该是移民打分的标准。也可以参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移民打分标准。但各个国家有所不同。
比起最高学历,第一学历似乎占更高比重,现在的薪水和准证类型十分重要。比起国籍,出生地似乎占更大比重。还有专业需求。。。
总的感觉,加拿大移民比较重视基本素质,而澳大利亚比较在意专业。但第一学历似乎都比最高学历重要。新加坡没有列出明文打分标准但一定也有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否会因为具体申请人数量,当年剩下的移民配额而调整,就不得而知了。
秋風過處空寂寞, 此香淡去已無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454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夏蟬歌
超级版主
UID 561
精华
15
积分 2231
帖子 927
威望 1288 点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6-12-27
来自 AMK
状态 离线
#13
发表于 2010-4-8 01:0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阿牛
于 4/6/10 15:59 发表
主持:《新汇点》主编周兆呈
《汇客室——高端观点》新登场,针对经济、社会、新移民等课题,邀请不同背景的新加坡贤达、新移民精英,就此发表看法。
李显龙总理不久前在南洋理工大学演讲时 ...
这篇文章很好!
应该让不同背景的人讨论政策的影响。
除了新移民,也应该让公民发表意见。看他们是否支持政府的政策。
新加坡终究应该是新加坡公民的新加坡。公共政策多大程度向新加坡公民倾斜,多大程度要照顾到PR的利益,是要由新加坡人来决定的。
秋風過處空寂寞, 此香淡去已無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454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三言两语
高级会员
UID 50242
精华
4
积分 3203
帖子 1497
威望 1615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0-13
状态 离线
#14
发表于 2010-4-8 13: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夏蟬歌
于 2010-4-8 01:07 发表
这篇文章很好!
应该让不同背景的人讨论政策的影响。
除了新移民,也应该让公民发表意见。看他们是否支持政府的政策。
新加坡终究应该是新加坡公民的新加坡。公共政策多大程度向新加坡公民倾斜,多 ...
你是个明白人,不管是否支持政府的政策,公民针对政策发表意见本来就是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公民要求政府满足自己的要求是公民权利,公民能用选票表达对政府不满也是公民权利,可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新加坡人都必需和他们同一看法,必须支持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不然就是眼光短浅,甚至连白痴都骂出口了。
文心一片
注册会员
UID 51052
精华
2
积分 222
帖子 95
威望 127 点
阅读权限 5
注册 2009-10-29
状态 离线
#15
发表于 2010-4-8 21: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1 阿牛 的帖子
新移民当初是在新加坡政府的大量优惠条件诱惑下放弃国内的可能的一切,背井离乡来到这片国土,为了这个新的家园出力流汗。可是,现在政府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这不是被骗了吗?
夏蟬歌
超级版主
UID 561
精华
15
积分 2231
帖子 927
威望 1288 点
阅读权限 150
注册 2006-12-27
来自 AMK
状态 离线
#16
发表于 2010-4-8 22:0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文心一片
于 4/8/10 21:37 发表
新移民当初是在新加坡政府的大量优惠条件诱惑下放弃国内的可能的一切,背井离乡来到这片国土,为了这个新的家园出力流汗。可是,现在政府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这不是被骗了吗?
对不起,没听说什么优惠条件。能否介绍一二?可能只是对特殊人才的吧。
移民终究是成年人自己的选择。
新加坡的经济起飞靠的是李光耀的决策,靠的是老一代新加坡人的贡献。
不要讲新移民,就是新一代的新加坡人的努力都不能是决定性的。
秋風過處空寂寞, 此香淡去已無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4454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内山
超白金会员
UID 9
精华
47
积分 21758
帖子 10506
威望 11155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0-16
状态 离线
#17
发表于 2010-4-9 10:3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三言两语
于 2010-4-8 13:44 发表
公民能用选票表达对政府不满也是公民权利,可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新加坡人都必需和他们同一看法,必须支持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不然就是眼光短浅,甚至连白痴都骂出口了。
1) 公民有权用选票表达不满, 并不等于所有公民的言论都是正确的.....
2) 别人反对你的错误言论, 并不等于就是要"让所有新加坡人都必需和他们同一看法" (拜托拜托, 千万不要太妄自尊大, 你代表不了所有新加坡人).
3) 根据我读贴得出印象.....骂"白痴"的卡保山网友, 是一个新加坡人, 跟新移民无关. 请你不要栽赃陷害.....!
内山自留地 — 谈天说地要着边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内山
超白金会员
UID 9
精华
47
积分 21758
帖子 10506
威望 11155 点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10-16
状态 离线
#18
发表于 2010-4-9 10:3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回复 #16 夏蟬歌 的帖子
"为了这个新的家园出力流汗", 与你驳斥的"不要讲新移民,就是新一代的新加坡人的努力都不能是决定性的", 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比如一个建筑工人, 对新加坡的任何努力, 都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但这并不表明他没有为新加坡"出力流汗"......
内山自留地 — 谈天说地要着边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赏心悦目
(赏心)
高级会员
UID 15191
精华
7
积分 4193
帖子 2000
威望 2169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2-6
来自 新加坡
状态 离线
#19
发表于 2010-4-9 10:4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政府最近针对新新移民的一系列政策的修订,都是为了缓和公民对前一段政府过松的移民政策而引起的不满的一种矫正.
然而,这些新政策是否矫枉过正,又或是对小岛吸引人才未来造成新的负面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得以验证.
www.sgwritings.com/index.php?uid/15191
分享到:
Facebook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文心一片
注册会员
UID 51052
精华
2
积分 222
帖子 95
威望 127 点
阅读权限 5
注册 2009-10-29
状态 离线
#20
发表于 2010-4-9 10: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像这样颠三倒四忽左忽右的政策多了去了
比如说讲华语政策,这回是新加坡人被搞得晕头转向。昔日英美国强大,就让新加坡人学英语,今日中国强大了就让大家学华语,好像墙头草随风倒。
48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随笔南洋网
≡ 随笔南洋论坛 ≡
> 时事沙龙
> 文学天地
> 诗辞雅座
> 现代诗歌
> 小说戏剧
> 长篇连载
> 清水茶馆
> 影视聚焦
> 娱乐速递
> 狮城家园
> 财经专栏
> 房产家居
> 爱车一族
> 陪读社区
> 以法论道
> 摄影天地
> 旅游专栏
> 自驾游-自驾乐
> 原创精华
> 南洋古今
> 情感绿洲
> 有缘同行
> 菁菁校园
> 咬文嚼字
> 每日英语
> 留学生活
> 美食坐标
> 美食店家好介绍
> 折扣特价大比拼
> 周末大食会
≡ 南洋文化园地 ≡
> 狮城消息站
> 南洋艺术学院
> 新加坡华乐团
> 国大文化沙龙
> 新智读书会
> 第三代读书会
> 拉丁马士读书会
> 茶渊读书会
> 狮城书画专栏
> 古董艺术品收藏
≡ 南洋企业园地 ≡
> 创新创业论坛
> 中小企业论坛
> 企业动态分享
≡ 广而告之 ≡
> 广告通栏
> 旅游机票
> 找房租房
> 求职招聘
≡ 随笔南洋社区 ≡
> 社区新闻
> 专辑收藏
> 奥运专辑
> 残奥专辑
> 汶川地震诗文特辑
> 老兵专栏
> 校友会专栏
> 上海大学
> 华中理工
> 清华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华中师大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大
> 中山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郑州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安交大
> 北邮专栏
> 暨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浙江大学
> 新加坡管理大学
> 北航专栏
> 福建师大
> 同济大学
> 华东师大
> 南洋理工大学
> 北京师大
> 中国科技大学
> 建议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2-6-27 07:12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30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