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字的魅力
(人海浮世绘之一)
二十多年前,曾与十来位同业应邀连袂远赴香江,参加由香港主办的中国书展。时值春寒料峭,冷风习习。香江十里洋场,五光十色,鱼龙混杂,然人文苍荟,端的是极尽繁华。而入夜时分,华灯初上的香江,通衢大道两旁,你推我挤如过江之鲫那不必说了,即使横街小巷,也是人潮汹涌,通宵达旦,一片喧嚣。举目一望,处处都是耀眼缤纷,五花八门的霓虹灯,从高处远眺,犹如一颗采光夺目的珍珠,东方之珠美誉,委实名不虚言。
但香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海洋公园太平山,更不是那人潮喧嚣汹涌和艳光四射的霓虹灯,除了形形色色的报刊杂志那特有的文化多言堂和文化底蕴,就是湾仔。在香港将近一个月的逗留期间,经识途老马的友人介绍,就租住在湾仔区摩地道一所房客来自五湖三江,富有人情风味的民居改装类似客栈的楼房,进进出出的房客,四海一家,无拘无束,共话桑麻,非常有意思。摩地道离湾仔地铁站不远,走几步就是香港最热闹的弥敦大道。湾仔地铁站就像普通新加坡地铁站一样,并无起眼之处,但每次置身其间,却有一种莫名的,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这无比的亲切感就是那巍然圪立有一人高的湾仔地铁站标志,那只有两个斗大直书的行楷繁体字:湾仔。那一横一竖,一撇一钩 ,横看直视,远望近观,恍若行空天马,龙吟不绝,又如流水行云,雁落平沙,三分震撼七分潇洒,如入浑然忘我之境,至今还为她痴为她醉,难以忘怀。有事没事,总会独自一人去地铁站,就是特意去看看她,并非嘘寒问暖,就是想看看她,一睹她的丰采。
九七回归日,与三几良朋再赴香江,欲睹重投祖国母亲怀抱,一雪百年国耻的盛典,又独自一人悄悄离队去湾仔地铁站,就像一个风尘仆仆的旅者,去探访一位风雨故人,看她是否嫣然如昔,丰采依然?问她是否还记得有一个曾为她痴迷,从赤道边缘,远道而来的天南过客,一个海外炎黄子孙。
有时偶尔想起这两个方块字,难免自我唏嘘一番。语言只能达到交谈的目的,即使口述也必须文字来记载,正如经典史牍,诗赋词曲,方能流存,千古传颂。关心自身文化,乃天经地义;无视自身文化,根、本、渊、源将荡然无存;发扬自身文化,更是责无旁贷。文字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魅力和风采。这种魅力和风采所带来的亲切感和与生俱来的牵肠挂肚,刻骨铭心,非三言两语所能形容之一二,也是那些舍弃和排斥自己民族文化的短视者,所永远不能理解和永远永远不能领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