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洋网



 
标题: 「優待外國學生政策」需檢討
午夜快車
禁止发言




UID 97494
精华 0
积分 490
帖子 238
威望 251 点
阅读权限 1
注册 2011-5-31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2:13  资料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1-6-11 19:55 发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年世界排名第34(2011年为第30),亚洲排名第4。这是不是一流大学?

你可以看不起自己,但不要侮辱作践别人,包括在国大工作学习的新加坡人!

这种排名意义不大。口碑、诺贝尔奖在那里?
顶部
午夜快車
禁止发言




UID 97494
精华 0
积分 490
帖子 238
威望 251 点
阅读权限 1
注册 2011-5-31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2:24  资料 短消息 
我不想和来新帮忙凑数的中国人太过计较不过有几点是不能妥协的:

- 不能提供没合约的奖学金,如果有所谓的人才自以为是,新加坡应该找其他人。
- 在减少本国人学费的前提下,可以相对减少外国人学费。
- 提供给外国人的奖学金不能比提供给本地人的奖学金还多。
- 整顿黑心学校。

总之我觉得政府目前人口政策失败,必须大加改善。
顶部
北纬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96708
精华 5
积分 5988
帖子 2925
威望 3019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1-5-2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2: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00:46 发表


不管一亿新元收入是真是假,但肯定也要付出社会成本,这就是政府和民间的感受不同了,赚钱的又不是小老百姓,感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却是他们,例如赌场够赚钱了,可多少新加坡人又对它深恶痛绝,你可千万别搬出 ...

拿赌场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理论。既然赚钱的不是小老百姓,那么你知道花钱(招留学生)的也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大企业吗?如果不是很懒或是以逗别人搬证据证明自己为乐的话,你可以查到,每年新加坡发放的奖学金总数在500到600人之间,中国学生也许居多,但肯定不是全部,而且涵盖SM1,SM2,和SM3。至于我列举的中国发放奖学金给外国博士生,我“抄”得很明确,都是给的新加坡博士生。

给几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http://edu.qq.com/a/20061010/000439.htm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974
顶部
白马非马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94385
精华 18
积分 3734
帖子 1632
威望 2083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11-5-7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3: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1-6-12 11:34 发表
(1)政府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查一下南洋大学的网站,奖学金申请分“新加坡公民和PR”和“外国人”两类。(http://admissions.ntu.edu.sg/Und ... hmenSingaporeSPR.as ...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能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啊...




白眼为文写牢骚
马蹄嗒嗒分外吵
非为名来不逐利
马上辎重岂能逃

顶部
鸿二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2367
精华 2
积分 6112
帖子 2978
威望 3118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8-3
来自 狮城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5: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在貼上首欄文章前,已上網查過SM1、2、3等計劃,也查了改良計劃,例如下列網站:
http://www.chuguo78.com/liuxue/27375.html
http://app.scp.gov.sg/scholarfaq.asp
以前民風純樸,一諾千金,投桃報李,的確是「牙齒當金使」,「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現在的學成忘償者人數不知多少,所以才需要檢討是否要修正合約。早報如有確實去年數據,而且「逃償」人數奇少,早就抖出來了。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6-13 01:03 编辑 ]
顶部
三言两语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0242
精华 4
积分 3203
帖子 1497
威望 1615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0-1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5: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北纬 于 2011-6-12 12:28 发表


拿赌场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理论。既然赚钱的不是小老百姓,那么你知道花钱(招留学生)的也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大企业吗?如果不是很懒或是以逗别人搬证据证明自己为乐的话,你可以查到,每年新加坡发放的奖学金总数在500到600人之间,中国学生也许居多,但肯定不是全部,而且涵盖SM1,SM2,和SM3。至于我列举的中国发放奖学金给外国博士生,我“抄”得很明确,都是给的新加坡博士生。

花钱的虽然不是小老百姓,小老百姓却是最容易感受到冲击影响的,这你不会否认吧?

花钱招留学生的包括不包括用国家钱财创立的政府企业啊?而根据你提供的链接,很多奖学金并不是由企业颁发的。

新加坡人对政府发放过多奖学金给外国学生,从而忽略了本地学生有意见,这外国学生可不单指中国学生,因此不必一直围绕中国学生转,何况说一年只有99人的也是你。

[ 本帖最后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15:31 编辑 ]
顶部
三言两语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50242
精华 4
积分 3203
帖子 1497
威望 1615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9-10-1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5: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对啊,政府在面对百姓置疑时,只要把数据老老实实的呈现出来,而不是避重就轻含糊不清,百姓的怀疑不满就不会越来越大。
顶部
斜桥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58885
精华 115
积分 6222
帖子 2438
威望 3770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0-4-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2 17: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有一篇2006年的文章“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NUS/NTU/SMU”
http://www.singaporeangle.com/20 ... al-students-in.html

其中提及教育部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Education) Aline Wong在议会就相关问题的回答("Foreign students 'don't deprive locals of places", Straits Times 23 February 2000)

归纳总结就是“That is, the local applicant competes with his or her peers in the graduating JC/Poly cohort, a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case; and his or her admission is ultimately the outcome of that competition alone. The addition of the parallel track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or harder for the local to compete in his (or her) race against other locals.”




顶部
喜蛋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UID 722
精华 0
积分 742
帖子 365
威望 374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1-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3 00: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午夜快車 于 2011-6-11 16:05 发表


我本身是对太多印度移民来新加坡不满,对于中国的就没什么在意的,可以偏偏有人认为他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人才,TMD我就不信!

这位网友好大的火气

到底谁说谁是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人才,惹你发怒,请你说得具体一点,不然,大家可能都被蒙在鼓里,不明究竟。




十年磨一剑

顶部
北纬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96708
精华 5
积分 5988
帖子 2925
威望 3019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1-5-2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3 01: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三言两语 于 2011-6-12 15:20 发表


花钱的虽然不是小老百姓,小老百姓却是最容易感受到冲击影响的,这你不会否认吧?

花钱招留学生的包括不包括用国家钱财创立的政府企业啊?而根据你提供的链接,很多奖学金并不是由企业颁发的。

新加坡人 ...

呵呵,看来你很纠结于这个数字。数字不是我造的,网上没有官方数据,我要抵赖的话你也无法驳斥。但问题要点不在这,而是对留学生奖学金的发放,你很纠结。也许基于信息不对等,我可以相信你不知道新加坡学生享有更多奖学金的事实,只是有点不可思议。每年O水准A水准放榜,报刊电视总会列出谁谁是什么奖学金得主,甚至在英国被捕那位新加坡研究生也是奖学金得主,本届大选反对党有不少奖学金得主,等等,在在说明,新加坡本地学生是在享受自己的奖学金制度,而且,没有一个国家会无私到把钱全部花在外国留学生身上,本国公民享受的肯定更多,我或者你找不到不代表没有。何况我列举的其它数字比如引进来的自费留学生及其花销你有意无意忽略,或轻轻推往未知的社会成本身上,这似乎不是理智的思辨方式。

补充一点,新加坡政府作为国家代表,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其它政府签订留学生交流计划当然会以新加坡政府奖学金的名义,而不会直接以企业颁发的名义,但无可辩驳,这些钱来自企业,而不是政府的税收。纵然这些企业属于政联企业,但都是上市公司,有独立经营和财政权,无论如何不能视为政府的延伸。
顶部
喜蛋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UID 722
精华 0
积分 742
帖子 365
威望 374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1-3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3 0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斜桥 于 2011-6-12 11:34 发表



(1)政府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查一下南洋大学的网站,奖学金申请分“新加坡公民和PR”和“外国人”两类。(http://admissions.ntu.edu.sg/Und ... hmenSingaporeSPR.as ...

就是啊,事实已经明摆着,本国公民的待遇远远高于PR,外国人机会也渺茫。
很多奖学金都只给新加坡公民,连PR也没有,更别说外国人。


竟然还公开发表“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须检讨“之观点,难免让人怀疑挑起此社会舆论之争的出发点。


到底外国学生怎样被优待了?


外国学生根本就跟公民的待遇不一样,PR的待遇也与公民相差差很远,

举一个真实的事例:去年,学生假期到大学实习一月,很多专业只给公民,不给PR和外国学生,偶有专业因工作需要才要PR。

不仅如此,一月工作下来,PR的补助是300元,去掉车马费,吃饭都不够,白干一个月。公民就不同,同样的情况,补助是1000元。



万一执政者遇上一种“人心不足蛇吞象,处处选票来要挟”的现象时,就该伤脑筋啦




十年磨一剑

顶部
义顺人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UID 88467
精华 6
积分 1972
帖子 934
威望 1025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11-3-2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14 11: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白马非马 于 2011-6-12 13:28 发表
那么,我就很怀疑为什么政府官员不在第一时间里出来释疑、而本来应该充分了解这类资讯的主流媒体也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噤声的诡异。

是政府惯性的傲慢、是官员惯性的迟钝、是媒体人惯性的被动的明哲保身?唉,只 ...

原来有人指责错了也是政府的错。主流媒体如果说话会不会被当成打压民意?
顶部
德下花园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30777
精华 6
积分 3887
帖子 1624
威望 2242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2 15: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需检讨(杨忠庆)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本人所见所闻的事实,来与大家探讨是否应该调整一些优待外国学生的教育政策。

  一、笔者经常跑步的路线,是杨厝港一带的培立道。那里以前有间培立小学。那天经过时,发现已被改成学生宿舍(Parry Hall)。从外面看进去,里边住的都是外国学生。他们都穿一般学府的校服,看得出是中学或初院生。不巧那天下大雨,笔者跑进该宿舍避雨。那雨好长,就索性跟宿舍的两个保安大叔聊天。才知道原来那宿舍是教育部设立的,里边有几百个外国学生。他们都是拿教育部的奖学金来这读书,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每个学生几百元生活费。听说他们都没有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几年就可。

  二、笔者上班的公司来了一位国大硕士班的实习生,他来自中国名校(好像是清华还是北大)。吃中饭时,跟他聊着,发现他在国大的学费全由教育部提供,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他几百元生活费。同样的是,他也没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他在本公司实习后,会去美国学府浸濡六个月,才从国大毕业。问他美国机会那么多,他会不会就在那里发展。他客气地回答说应该会回新加坡找工作。

  三、认识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韩国人,她寄宿在一个韩国人家里。房东太太有两个在本地上学的女儿。大女儿的A水准考得不错,刚被国大录取。她同时也报考韩国名校首尔大学,但被拒收。上网查看,发现国大在国际排名二十之内,首尔大学排名在一百以外。我那韩国朋友觉得这有点说不过去。更惊奇的是,那个大女儿已被移民局邀请成为永久居民。

  不难看出,政府非常积极在吸引外来人才。但我们会不会做得太过火?难道新加坡完全没人才可栽培?同样的奖学金若是用在本国子民,让他们无忧无虑的读书,应该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吧?我们是否该向韩国学习,适当地给予本地人才优先权(因为他们会更长久地为本国经济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争排名,牺牲掉自家的孩子。更何况,达到入学标准但却很难让新加坡人考上的本地大学,就算在国际排名第一,也没多大意义。

  我们如此大量收罗外来人才,相对忽略对本地人的培养,这样发展下去,新加坡会不会有朝一日,沦落成蜀中无大将的窘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的政策若不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会不会变成十年树木,百年树别人?
顶部
北纬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UID 96708
精华 5
积分 5988
帖子 2925
威望 3019 点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11-5-2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2 16: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德下花园 于 2011-6-22 15:15 发表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 ...

不知阁下重贴此文是否另有玄机,这就是楼主开宗明义贴出来大家讨论的。呵呵。
顶部
大傻
禁止发言




UID 99958
精华 0
积分 15514
帖子 7616
威望 7828 点
阅读权限 1
注册 2011-6-2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3 10:45  资料 短消息 


QUOTE:
原帖由 德下花园 于 2011-6-22 15:15 发表
  优待外国学生政策需检讨(杨忠庆)


  2011年大选的确让百姓和政府有机会重新检讨哪些政策已不和时宜,更逼我们以新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为大家广泛讨论的有,住屋、交通、生活费等。令笔者纳闷的是,教育政策几乎没人提出异议。笔者在此想以三个本人所见所闻的事实,来与大家探讨是否应该调整一些优待外国学生的教育政策。

  一、笔者经常跑步的路线,是杨厝港一带的培立道。那里以前有间培立小学。那天经过时,发现已被改成学生宿舍(Parry Hall)。从外面看进去,里边住的都是外国学生。他们都穿一般学府的校服,看得出是中学或初院生。不巧那天下大雨,笔者跑进该宿舍避雨。那雨好长,就索性跟宿舍的两个保安大叔聊天。才知道原来那宿舍是教育部设立的,里边有几百个外国学生。他们都是拿教育部的奖学金来这读书,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每个学生几百元生活费。听说他们都没有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几年就可。
  二、笔者上班的公司来了一位国大硕士班的实习生,他来自中国名校(好像是清华还是北大)。吃中饭时,跟他聊着,发现他在国大的学费全由教育部提供,而且每个月教育部还给他几百元生活费。同样的是,他也没合约,只需口头承诺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他在本公司实习后,会去美国学府浸濡六个月,才从国大毕业。问他美国机会那么多,他会不会就在那里发展。他客气地回答说应该会回新加坡找工作。

  三、认识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韩国人,她寄宿在一个韩国人家里。房东太太有两个在本地上学的女儿。大女儿的A水准考得不错,刚被国大录取。她同时也报考韩国名校首尔大学,但被拒收。上网查看,发现国大在国际排名二十之内,首尔大学排名在一百以外。我那韩国朋友觉得这有点说不过去。更惊奇的是,那个大女儿已被移民局邀请成为永久居民。

  不难看出,政府非常积极在吸引外来人才。但我们会不会做得太过火?难道新加坡完全没人才可栽培?同样的奖学金若是用在本国子民,让他们无忧无虑的读书,应该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吧?我们是否该向韩国学习,适当地给予本地人才优先权(因为他们会更长久地为本国经济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争排名,牺牲掉自家的孩子。更何况,达到入学标准但却很难让新加坡人考上的本地大学,就算在国际排名第一,也没多大意义。

  我们如此大量收罗外来人才,相对忽略对本地人的培养,这样发展下去,新加坡会不会有朝一日,沦落成蜀中无大将的窘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的政策若不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会不会变成十年树木,百年树别人?

网民好骗啊?
http://zaobao.com.sg/yl/yl110619_001.shtml



网上真真假假的内容那么多,
你要选择相信它们,
恐怕得学会怎么当法官,
多听多看各方说法,
消化了,思考了,分析了,
才能看清全貌和真相。
顶部
德下花园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30777
精华 6
积分 3887
帖子 1624
威望 2242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3 17: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回复 #74 北纬 大傻 的帖子

顶部
德下花园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UID 30777
精华 6
积分 3887
帖子 1624
威望 2242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8-9-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3 17: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李冠芳:网民好骗啊?

  今年两场选举,托新媒体平台的福,民间关注政治的热度被点燃,也大吹论政风,网络上讨论、舆论不间断,竟然还出现一些“冒名”的名人论政文章。

  论政网站“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简称TOC)出现知名作者和评论家Joan Hon(a.k.a Joan Fong)公开批评杨荣文的文章,以为可以操弄舆论。不过,“真身”很快就出来澄清自己的名字被冒用,表明自己从没写过这样的文章。

  冒名这种事在网上算是很“寻常”的。冒名的基础建立在网络容许匿名的特性上,假借他人名字在网上发布消息、发表文章或留言,显然是有心机的不道德行为。冒名者不会随便冒用任何一个名字,肯定是有目的才会选择冒名。

  冒名和偷窃没什么两样,和盗用身份证也没不同;这是必须挞伐的行为,没有任何借口,也不必搬什么大道理来解释。然而,让人心有戚戚焉的是,除了被冒名者提出告诉,没有人可以管制这样的行径。而提出告诉的前提是,你必须知道冒名者是谁。

  这样的行为,蹂躏了网络开放自由的特性。不仅活跃于网络的使用者需步步自危,少涉足网络的人也无法置身度外,看不到听不见不表示不存在,哪天莫名其妙在网络上被冒出个名堂,可能就要跳黄河了。

  两个星期前,我在这个专栏写过一篇文章,指出网络上充斥反对的声音,缺乏建设性的言论,是会让大家疲乏的。大选期间,这些反对声音在社交网站上如洪水一倾而出,一开始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但看多听多,来去只有煽动情绪的谩骂无新意,民意之声很快变成社会噪音。

  民意噪音让人累,同样的,网上冒名的言论,也会让人心力交瘁。

  网上真真假假的内容那么多,你要选择相信它们,恐怕得学会怎么当法官,多听多看各方说法,消化了,思考了,分析了,才能看清全貌和真相。就连TOC网站也无法辨识冒名之作,在本尊现“声”后,也发表了真身的澄清。要不要相信,网友自己判断和决定。

  不过,这并没有完全让人解惑。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这些被认为是冒名者的人,也没有摆明要占你的便宜。TOC在两天后又发一个帖子:A‘third’ Joan Hon surfaces and says, “you are not the only person whose name is Joan Hon”.(第三个Joan Hon现身,表示名字为Joan Hon的不只一个人)。

  喧闹的网络世界,真的很累人啊。网络布满陷阱、缺乏公信力,无形中凸显主流传统媒体可贵的地方。我想,再怎么讨厌和批判主流媒体的人,大概也无法完全不接触主流媒体吧?

  但恰恰也就是网络有江湖险恶般的“精彩”,网民的智慧与成熟才得以被考验与锻炼。反正,网上真人说着假话,假人也说着真话,偶尔被骗,无伤大雅,何必介意。

作者是omy资讯娱乐网副总编辑
顶部
鸿二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2367
精华 2
积分 6112
帖子 2978
威望 3118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8-3
来自 狮城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6-29 14: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網民並不都是易騙的。

楊忠慶等人是以真名上報,不是冒名或匿名。
至少在貼上楊忠慶等文章前,不僅是將原文摘要刪飾,附上原文出處,也查過一些資料,可以猜想女兵歸國不是孤例,只是缺少最新的資料。

之所以要轉貼這些文章,無非是希望眾人對這政策出些檢討:國庫雖然滿溢到可以退稅,存的還是人民的錢,人民當然可以問錢是怎樣用掉的?收效怎樣?

世上善事做不完的,普遍的做法是自家行有餘力,才來助人。不是人人讚成摩頂放踵,不是人人都肯無餘佈施的。再回頭來說,我國的貧富差距是否不多呢?有心者可否到那些一房一廳的租賃組屋瞭解瞭解?

自上次大選以來,互聯網大力推波助瀾,所以某些人發話要管制網絡自由,要搞實名制,方便ⅩⅩ找出異議者。但是,真理報今日安在哉?茉莉花革命初起是手機簡訊,嗣後才經網絡廣傳國內及國際。之所以貼出資政的眼淚一文,就是清楚的說明普及教育之後,後悔五年的言論能有甚麽效果。民智若開,實名難阻。網絡上,大家蒙面說真話;現實中,大家用真名說假話。所以阿逸尼集選提名日,還有所謂「民意」說在野黨將全軍覆沒,結果呢?

給李文的詳細回覆見下址: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56916&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1-7-3 20:34 编辑 ]
顶部
鸿二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2367
精华 2
积分 6112
帖子 2978
威望 3118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8-3
来自 狮城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1-7-24 19: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昨晚拍國慶煙火綵排,教了一個博士生一招分區曝光法,平衡路燈和水面倒影的亮差,從而套出一些優待實況。博士生說月得二千五百元津貼,但只限夲科生。他的看法是:島國學生偏向工商科目,困於向錢看的現實,所以政府出資優待某些學術科目的研究生。可惜的是,他也不清楚共有多少人得到津貼。當時又忘了問這些科目所用的是那種語文。


图片附件: IMG_0241+42ss.jpg (2011-7-24 19:29, 52.47 K)

顶部
鸿二哥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UID 2367
精华 2
积分 6112
帖子 2978
威望 3118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7-8-3
来自 狮城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2-3-9 19: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終於盼到議員們留意這話題了。原文(見下址,)轉自早報新聞,改動或摘要部份詞向,以期更流暢達意: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309_022.shtml
  工人黨非選區議員余振忠說:政府每年頒發約1070份奬學金給本科外籍學生,每份奬學金每年價值高達2萬5000元,這筆開銷不小。……應把奬學金頒給能考取二等甲級榮譽學位者,(唯才可獎而不論得主是)本地或外籍,如果這奬學金得主求學時不能維持相等於二等甲級榮譽學位的好成績,當局就應該暫停其奬學金,直到他恢復好成績再繼續頒奬學金給他。……如果這吸引不到外籍高材奬學金得主,就應該把奬學金名額減少33%。

  淡濱尼集選區議員馬炎慶同意教育部通過奬學金吸引外籍學生,但是這3400萬元預算宜削減,或者應顯著減少外籍學生獲取奬學金名額,餘款用來幫助比較有需要或成績好的本地學生。並建議政府留意外籍奬學金得主的品德,利用一些新的人力資源招聘作業方式,例如申請者在社交媒體的留言,成為另一款鑒定準則。

  (馬議員這項建議,相信引發自中國籍的政府奬學金得主孫旭,孫旭最近在其個人社交網站上罵「在新加坡狗比人多」。新加坡國立大學紀律委員會已經要求這名機械工程系學生,出席下周舉行的聽證會。)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去年從本地大學畢業的外籍奬學金得主中,有67%考獲二等甲級榮譽學位以上。本地公費大學今年將增加1000個學額。

  國防部兼教育部政務部長黃循財:教育部增加本地大學生名額,也將繼續控制所錄取的外籍學生人數,國際學生將來所佔的比例將縮小。「不過,我們要謹慎處理,要找到適當的平衡。」

[ 本帖最后由 鸿二哥 于 2012-3-9 19:55 编辑 ]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3-6-9 22:18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567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随笔南洋网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