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 李青
论文关键词 美国/无家可归者/社会问题,论文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论文页数 43~47页2001年2001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70749751/
战后美国日趋严重日趋复杂的无家可归者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无家可归者队伍的构成,无家可归的原因,街头流浪者的处境,美国政府和慈善团体所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当代美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富甲天下的美国竟有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无疑是美国的国耻。无家可归问题已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果说,20世纪60和70年代的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构成美国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那么,20世纪80和90年代的无家可归、贩毒吸毒、艾滋病蔓延、枪支泛滥等问题则显然是这一时期困扰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仅就当代美国社会的无家可归者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着重论述无家可归者队伍构成情况、无家可归的主要原因及凄惨境况、官方和非官方的应对措施以及公众的态度和舆论界的反响。舛误之处,尚祈有关专家和读者指正。
一
著名美籍华人专栏作家梁厚甫先生在他的《海客随笔》一书中写道:“世上有无产阶级,美国却多了一种‘无家阶级’。‘无家阶级’者,不但没有了生产资料,而且干净到无家可归。……晚上在街头,看到了憧憧黑影,千万不要叫鬼。这是人,这是有血有肉的人。”[1](P57)
美国的无家可归者,究竟有多少人?由于其流动性太强,很难求得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据政府和民间组织大致估算,80年代初期全美国无家可归者约有500万人,80年代末升至700万人,1994年已达952万人。[2](P83)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如今美国每二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无家可归者。比例之大,令人咋舌。1990年2月6日,布什总统在致美国国会咨文中承认无家可归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1993年12月23日,克林顿总统无奈地说,无家可归者问题已成为美国“最头痛和最令人难堪的社会问题之一”。
1994年2月,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亨利·西斯内罗斯明确表示:“无家可归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持续发展,规模巨大而复杂。”
关于美国无家可归者大军的构成情况,美国《哈泼斯》杂志曾有文章分析指出,其中有失业者、残疾人、精神病人、酗酒者、吸毒者、退伍军人、单身母亲、退休金不够支付房租的老年人、离家出走的儿童、新来乍到的外国移民,等等。从民族成分看,无家可归者中有56%是黑人,27%是白人,13%是拉丁美洲裔人,3%是印第安人,1%是亚裔人。[2](P92)
全美各地区的无家可归者问题,各有其特点:美国北部的无家可归者是以黑人为主,南部则以白人为主,西部的显著特征是举家流浪,东部的特点是吸毒者居多。[3](P41)大约有20%的流浪者,堪称铁杆流浪汉,因为他们离家流浪的时间已超过4年。
近年来,美国社会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呈现出两种新趋势:一是原先大城市才有的无家可归问题正在迅速向中小城市蔓延,并且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如今全国各地收容站里收容的无家可归者约有1/4是来自农村;另一个新趋势是由单身个体流浪发展到全家集体流浪,有些地区举家流浪的情况已占到1/3以上。
二
纵观美国历史上的流民问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是奴隶制时期,许多黑人奴隶不堪奴隶主的压榨和凌辱,愤然逃离种植园,成了浪迹天涯的流浪者,他们的人数相当可观;[4](P10-17)二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破产农民、退伍军人四处流浪,为了寻找工作,足迹踏遍国中,凄凄惨惨戚戚,真是一幅催人泪下的流民图。[5](P3-70)然而,时间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均国民收入近3万美元,号称富甲天下的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竟然会有几百万人沦为无家可归者,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
仔细分析起来,千百万人沦落为无家可归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失业和贫困 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斯卡皮蒂指出,“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贫穷却是美国生活场景的突出部分。……美国经济制度偏爱富人,这一点又妨碍了穷人状况发生有意义的改善。”[6](P136)由于美国推行劫贫济富的税收政策,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据Mary Hombs在《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一书指出,1987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约有3250万人。白人贫困率为10.5%,拉美裔人为28.2%,黑人则为33.1%。[3](P42)
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促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变,原先制造业所提供的蓝领工作岗位大幅度减少,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专业素质,致使大批不能胜任的蓝领工人遭到解雇。失业者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政府部门却在大幅度削减对失业者的救济金和对贫困者的福利补贴,这就迫使交不起房租的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
也有一些中低收入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房屋。当他们在岗时,住房自然不存在问题。一旦失业下了岗,他们的住房就会毫不留情地被银行或业主收回。失去了住房,也就只好露宿街头。
一些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所领取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房租或者所购房屋无法按期付款,也同样遭到住房被没收的厄运,于是只好踯躅街头,徒自伤悲。
2 住房问题上的种种不合理因素 20世纪80年代,许多城市的房租急剧上升,使广大中低收入者难以承受。路易斯·约翰逊在《美国社会福利政策》一书中提及1989年的一项调查证实,约有45%的贫困人家不得不将其全部收入的70%用于支付房租。[3](P42)房租上涨的同时,失业救济金和退休金却在减少。这样一来,昂贵的房租驱使许多贫困家庭加入流浪者大军。
原先,许多贫困家庭将低租金住房作为栖身之处。但是80和9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城市的低租金住房不复存在。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政当局在旧城改造中将一大批低劣破旧的住房统统拆除,但未给拆迁户安排足够的过渡住房,这客观上无异于将一部分人赶进无家可归者的行列。另一种情况是,低租金住房的业主总嫌房租太低油水不大,于是脑筋一转掀起了一股装修热,将原来的楼房装饰修茸一新,凭借一层豪华富丽的外包装收取高额租金。房租猛涨,遂使许多贫穷人家放弃住房,走上街头去流浪。
3 家庭内部发生的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大约90%的离婚案中,法院将小孩判给其母。由于妇女没有收入来源或者薪水明显低于男性,便很快坠入贫穷匮乏的深渊,不得不卖掉住房以解燃眉之急,或者因付不起房租而被迫流浪。
也有不少美国家庭尤其是黑人家庭常常发生丈夫一怒之下弃家出走的情况。这些对妻子儿女缺乏起码责任心的丈夫拂袖而去,顿时将其家庭推入困境,其妻小沦为无家可归者不过是一眨眼的事。
此外,美国家庭暴力事件频仍,丈夫殴打妻子,父母虐待孩子,成了家常便饭,这也迫使每年有成千上万不堪折磨的妇女和儿童离家出走。
4 酗酒成习吸毒上瘾 不少失业者和低收入者心灰意懒,萎靡消沉,精神变态,靠酗酒吸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借酒岂能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吸毒者的毒瘾频频发作,瘾君子们无以自拔,于是孤注一掷,不惜倾家荡产,将存在银行的储蓄取光,将房屋出售给他人,只图再过一把瘾。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钱用光了,住房没了,饭碗丢了,身体垮了,心也灰了,成了废人一个。这种人除了上街流浪乞讨,你说他还能干什么?据估计,酗酒吸毒者约占流浪者大军的40%。[3](P41)
5 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针陷入误区,致使大批病人离开医院走上街头 美国一些州制定的法律明文规定,凡是没有伤害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一律不得强制住院。美国推崇并流行所谓“心理疗法”,认为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于是,许多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将大批住院病人认作无危害型病人,将他们打发出院,或者转到社区康复机构。这样的治疗对一部分病人产生效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造成后患。由于许多病人病情严重,反复发作,而社区康复机构的医疗设施和条件相对欠缺,疗效很成问题,于是精神病人轻而易举地溜之大吉,到外面的世界去作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就这样,从1955年至1982年美国精神病的住院病人人数从56万人锐减至13.8万人。住院的患者大大减少了,而在外面游荡的病人却日益增多了。这些疯疯癫癫的游子们,竟占到全美国无家可归者总人数的29%。[3](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