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伟 :刘程强与主流媒体的争议之我见
周六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刘程强骂主流媒体,马上就想到我的许多在主流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一定很不爽。
作为一个从90年代就开始投函早报“妄议朝政”的人来说,这些朋友的不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的环境和十几年前真的不一样了,媒体相对独立了,对执政党和反对党的报道也相对平衡了,言论的空间更是宽松了许多。我个人的观察是,这些变化其实在新媒体出现以前就开始发生了,新媒体不过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问题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认为主流媒体是执政党的“打手”呢?有人说,刘程强骂主流媒体是在操控民意,但也总得要有民意可操控才行。
我想答案其实明显不过,只是身在主流媒体,不见得想要面对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星期天早报头版头条标题:
工人党获胜,得票率下跌。
这固然是“据实报道”没错,但如果把标题改为“工人党获胜,得票率微跌不到3%“,同样也是“据实报道”,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南辕北辙。早报下标题的方式对哪一方有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更何况,工人党得票率下跌是意料中事,让人惊讶的是,在面对那么多的负面消息之后,其得票率才下跌这么一点,或者说,执政党居于这么有利的位置,得票率才微升这么一点。个人以为,“下跌”不是新闻点,“只微跌”或“只微升”才是。因此,以早报下标题的方式,想要说服读者它是中立的,谈何容易!
再举一个例子,星期一早报社论中的一段文字。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社论代表的是一份报纸的立场,与读者来函和个别记者的评论不能相提并论:
工人党领袖、阿裕尼集选区议员刘程强昨早对总理选后的文告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表示工人党为了新加坡的好处要跟政府合作应对接下来的问题,这是值得国人欣慰的。选举期间因选举语言引起的争执应该随着选举的结束而结束,不应该带进国会纠缠不清,而使国会充满意气之争,工人党要在国会中扮演建设性角色,就应该以国家前途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依归。朝野政党、全国上下,应共同重新聚焦总理所特别强调的住屋、交通、移民、人口、经济提升和提高工人收入等长期课题;最重要的是国人不要因为政党立场的不同而搞分裂,一个和谐的社会、团结的人民才能甘苦与共。
这篇社论看似四平把稳,不偏不倚,但这段文字却很清楚揭示了作者的价值判断的倾向。似乎在作者看来,只有执政党才会“以国家前途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因此他对工人党说明要跟政府合作感到“欣慰”,也特别告诫工人党,要“以国家前途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好像反对党才会把政党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历届大选中,以组屋翻新课题分化新加坡人的,把政党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恰恰是执政党本身。如果说这样的文字能够算是中立的话,那我可能要重新去理解“中立”的意思。
没错,主流媒体是在改变,但对大多数的受众而言,改变的速度太慢,跟不上他们(包括我本人)的期待。我对在主流媒体工作的朋友充满敬意,因为我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也相信和感受得到他们的坚持,但这并不表示,我认为现在主流媒体在处理政党新闻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能够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匿名信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在问,如果事情发生在执政党身上,主流媒体敢不敢以同样的方式报道(即不等当事人的正式回应就先刊登,或者过后再通过电邮对那个不愿透露身份的告密者进行访问)?我甚至不知道,主流媒体到底知不知道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如果不知道,那我会对主流媒体更加失望。因为任何新闻报道的原则是,我们为了各种原因,可以“姑隐其名”,但我们必须知道他新闻提供者的身份。如果不知道他的身份就任由他做出如此严重的指控,那是违反专业操守的。我们投函言论版,不是也被要求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吗?
另外,在去年的全国大选以前,执政党原本派到某个选区的候选人突然被撤换。根据坊间的流言,个中原因跟饶欣龙事件同样劲爆,但主流媒体却点到为止,没有什么跟进,基本上执政党说什么就是什么。但饶欣龙事件,主流媒体却不遗余力地想要发掘更多的内幕,难道不会给受众一种“柿子挑软的吃”的印象?
新闻工作者捍卫自己的尊严无可厚非,对工人党在这起事件上的指责也可义正言辞的驳斥,但如果因此而忽视目前体制和环境对新闻自由所造成的限制,或者真的认为主流媒体在处理政党新闻方面已经一视同仁,无懈可击,把所有的指责都当成是无的放矢,那就更让人感到遗憾。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处理执政党的负面新闻的时候也能如此“问心无愧”,才能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