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观(巴利語:Vipassanā ,梵語:vipaśyanā),音譯為毗婆奢那,佛教術語,由釋迦牟尼佛所傳授,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天台家称这两为止观),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內观是修行禪那的兩種途徑之一。字面上的意義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實相,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三十七道品之一),從「身體」「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層面上,體驗到「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成的現象,其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苦)和無法自主(無我)。
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心」將逐漸停止造作「貪、瞋、痴」(三毒)的習性反應。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內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慧學」,前兩學分別是戒學(道德生活之準則)、和定學(專注力的培養)。慧的音譯為般若,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事實上,內觀修習的每個階段,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見十六觀智),更深的智慧,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從這個意義而言,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七清淨),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從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即所謂的涅槃。
內觀是一個非常單純、合乎邏輯的修行方法,藉由無選擇性的「觀察」,直接體驗身心之中的實相,其中,沒有信仰或想像的成份。完整內觀修行必需包含三個部份:五戒(sila),戒除殺、盜、邪淫、妄語和煙酒毒品,以便使「心」到基本的平靜,進行第二部份,定訓練心的專注:使心可以穩定持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所緣或業處),經過適當的訓練,獲得某個程度的專注力之後,就可以進行慧的開發:以高度敏銳的心力,不帶價值判斷地(無分別),客觀地觀察身心,去穿透事物的表相,獲得真正的智慧(修慧),這個建構在實際體驗的智慧,其威力遠超過信仰和理智層面的理解,能夠扭轉錯誤的行為模式,化解掉潛藏在內心的壓力、不安、恐懼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結。
換個話說,內觀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了知「身」和「心」具有「無常」、「苦」(不滿足)和「無我」(無自主性)的真相。要徹底明瞭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是經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從實際的層面去觀察看看,在這個「身」和「心」之中,有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透過持續的修習,內觀禪修者將發現,所謂的「我」只不過五蘊不斷變遷流動的現象,身和心本質上是由而無數的微粒子(kalapa)所組成,這些微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只是純然是波動(wavelet),其中找不到堅固不變的實體,有了這種體驗之後,「自我」的錯覺才能消解。
因為觀察的對象(身、心)和現象(無常)是一直存在的,理論上,內觀的修習何時何地皆可進行,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由富有禪修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以及一個最低干擾、適合練習內觀的場地(阿蘭若),這即是禪修中心的作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8%A7%80
[
本帖最后由 楚越 于 2012-9-6 07:3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