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见南山 于 2013-8-5 16:31 发表
这就是李家政府做过的好事!

好事,就有人想听想看! 致见南山
联合早报林慧慧 报道
2011年11月22日
他共花了长达20年的时间学好福建话,以便能利用这个方言在国庆庆典以及在联络所举行的社区活动上演讲,不过他最终在1979年还是决定把华语定为第二语言。
建国总理李光耀昨晚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特地为他和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而举办的致敬晚宴上,谈到他当年学习方言的经历时,再度强调把英语设定为第一语言对维持我国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团结,以及确保国民能跟世界接轨的重要性。
原本准备了英文演讲稿的他,用华语作了近九分钟的脱稿演讲。他除了强调掌握双语的重要性,也促请宗乡总会和中华总商会重新考虑它们在21世纪所要扮演的角色。
他指出:“中华总商会和宗乡会馆要看清楚将来,以前很多(早期移民)来自不同地方:福建、广东、潮州,所以我们需要很多宗乡会馆互相帮助。今天,没有这样的分别,我们都是新加坡人,不管你是来自广东、福建或上海或其他地方,我认为,宗乡总会一定要考虑它在21世纪所要扮演的角色。(现在)跟过去完全不同,如果你要想回头看,一定失败,没有意义。”
李光耀在英语演讲中指出,目前我国面对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许多新加坡人对周围出现无法讲英语的新移民感到不满,他希望中华总商会和宗乡总会能与政府合作,为迫切需要掌握英语在本地谋生、融入社会的新移民开办课程。
在他看来,要求年轻一代学习不同方言会导致他们无法充分把握好学习英语和华语的机会。
他指出:“我知道这番话对年长一代国人不中听,不过我们总得要放眼未来。”
李光耀以他当年推行讲华语运动,吁请华族社群多讲华语,少讲方言,以及规定高中生华文一定要及格才能升大学等不受欢迎的政策来说明,他如何用心良苦要求国人学好华语,以便能掌握好这个可让国人跟中国打交道的重要工具。
他提醒:“方言已日趋式微,即使在中国也逐渐消失,要是我们不面对这些现实,宗乡会馆过去所扮演的角色将在21世纪不合时宜。”
为了向多年来对国家、对华社作出重大贡献的建国总理李光耀以及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表示感谢,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昨晚特地在新达新加坡宴会厅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千人宴向他们致敬。
配合晚宴,主办单位也发布《李光耀与华社》和《吴作栋与华社》这两本专辑,记录两人在过去50年来对华社的关注和贡献,以及他们对华社发展提出的意见。
新加坡宗乡总会主席蔡天宝致词时透露,这次华社两大机构推出这两本专辑,一方面是为铭记两位前总理对华社的巨大贡献,表达华社对两位领袖的无比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要认真记录两位资政以往的宝贵经验和金玉良言,作为规划华社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张松声透露,其实他们早在两位前总理退出内阁时,就已经计划主办这场晚宴向他们致敬,不过由于要配合两位前总理的时间,所以才安排在这个时候举行晚宴。
吴作栋:想当学者却从政
他的第一志愿是当一名学者,从来没想过要从政,不过当年拿政府助学金完成大学教育的他有感自己受惠于体制,应该回馈社会,后来也因为这份责任感推动他作出了从政的决定。
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昨晚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特地为他和建国总理李光耀而举办的致敬晚宴上,叙述他当年从政的过程,并以他如何当年毅然放弃安稳工作,投入充满未知的政治事业为例,希望鼓励那些事业和家庭皆有成的年轻国人站出来为社会服务。
早在念小学四年级时便丧父的吴资政在致词时透露,他是在政府部门履行助学金合约时被前财政部长韩瑞生说服出来从政。
他强调自己当年对政治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更没有演说才华,不过考虑到自己受惠于我国这个公平、任人唯贤的制度,所以决定投身政治。
他最初在如切区帮忙已故前国会议长杨锦成医生,1976年首次参加竞选时获得人民行动党老将邝摄治的引导,后来担任政治职务后,也获得多位前部长如韩瑞生、吴庆瑞博士、拉惹勒南、林金山的指导。
吴作栋除了感谢这些第一代领导人给予他的指导,也对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这两个华社和华商机构,在他出任总理期间给他的支持。
他强调,展望未来,他希望国人与政府继续协力合作,以便能继续克服眼前各种挑战。
他指出:“单靠政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尽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帮助新加坡保持团结、强健和自信,以便能继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