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乒乓人才不能过于保守
翁德生
《联合早报·交流站》12月1日刊登读者陈渐明的文章“赞同乒总栽培本土乒乓人才”,反映了新加坡社会依然存在一些保守观点。
陈先生认为,新加坡乒乓总会可重金聘请资深外国教练来指导本土球员,而无须引进外国球员,本土球员才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吸取经验,将来也会有一番作为。
在引进外来人才之前,乒乓和羽毛球没有在努力栽培本土球员吗?在引进外来球员后,本土球员就被忽略了吗?回顾一下新加坡乒乓和羽毛球队引进外来人才之前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答案不言而喻。
引进外来人才加强国内比赛的竞争,脱颖而出的好手才能在国际比赛争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能够自力更生当然是好事,但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已证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运动细胞的幼苗在国小人寡的新加坡严重短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国之所以成功,在于吸收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我们更加没有锁国的本钱,建立这个共识非常重要。
乒总处理女单冠军冯天薇合约的事件留下谜团,说她30岁属于高龄的理由站不住脚,过后又说这么做才能集中资源栽培本土球员。这是前后两个版本的说词。
乒乓球员征战岁月的长短因人而异,国际赛场上“高龄球员”并不罕见。我们应该让市场而非体制淘汰球员,因为我们永远处在求才若渴的状态,而一名主力球员的缺席,可以影响整个团队的实力。
中国具备条件,可以从体制上淘汰球员,因为他们后浪汹涌,竞相取代前浪。
中国前羽毛球女单冠军周蜜从国家队退役后跑去香港继续打球,结果她还持续了好几年的运动生涯,几个中国新手都栽在她手里。
冯天薇应该还可以继续她的比赛生涯多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