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方“说三道四”连媒体都傻眼!中国外交施压,反成《台湾旅行法》助力
http://www.storm.mg/article/412444
美国总统川普以签署《台湾旅行法》方式,让美国再度有以台湾为名的法律,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会长郭正光今(18)日形容,“天时、地利、人和”是《台湾旅行法》顺利推动生效的助力。
郭正光接受中央社电话访问时难掩欣喜,他说,FAPA以“草根外交”推动台美关系有更多正面发展多年,
而早在2015年,《台湾旅行法》就在美国国会得到众议员的支持,但当时仅在众院外交委员会通过。《台湾旅行法》这次卷土重来、立法效率及白宫的明确态度,让他感受大不同。
中国亚洲外交作为、警告美议员不得见蔡英文 反成台旅法助攻推力
他认为,美国国会弥漫着对中国的疑虑与不满,是现在的主流氛围,这除
中国自身在南海及东北亚的作为之外,中国外交在美工作,尤其是对国会部门的做法,反而助推《台湾旅行法》一把。
旅居德州的郭正光回忆,总统蔡英文去年过境休士顿,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和其他德州选出的联邦众议员都收到中国大使馆来信,要求他们不要见蔡总统,他指出,克鲁兹后来不但高调见蔡总统,还明白告诉中国,美国人自己有权决定在合适的地方见什么人。
中国在美国国会运作的“反效果”,对《台湾旅行法》的操作方式,
更让美国媒体咋舌。
2016年美国总统选战共和党全国大会,德州联邦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20日发表演讲但拒绝表态支持候选人川普。(美联社)
蔡英文去年过境休士顿,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克鲁兹和其他德州选出的联邦众议员,都收到中国大使馆来信,要求他们不要见蔡。图为克鲁兹。(资料照,美联社)
北京当局频称“不要对中国内政说三道四” 中方却屡施压台旅法
华盛顿邮报曾报导,去年8月,提案支持《台湾旅行法》的两党参、众议员都收到中国驻美大使馆来信,警告国会若通过法案,会给美中关系带来“严重后果”。
若以中国的口头禅“不要对中国内政说三道四”来反思,北京对美国国会立法程序,不但说三道四,甚至到了出言恐吓程度,北京若懂得同理心思考美国民意代表的感受,就不会成为《台湾旅行法》的最佳助攻者。
中国驻美大使馆(取自Google map)
去年8月,提案支持《台湾旅行法》的两党参、众议员都收到中国驻美大使馆来信警告。图为中国驻美大使馆。(资料照,取自Google map)
原本外界多预期,川普会选择让法案“自动生效”,然而,白宫最后决定以“总统签名”的方式,让《台湾旅行法》成为法律,这一动作,也表达川普政府的清楚态度。
不过,三权分立的美国,不管白宫主人怎么换,国务院仍是美国外交事务的行政部门关键机构,国务院在法案送交白宫前就表明清楚立场,盛赞台湾的民主成功故事,是世界正能量,也赢得美国的尊重与支持,也不忘提醒,
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各自独立,制定外交政策各具重要作用,但互不控制,也不能代表对方发言。
外交语言的弦外之音说给台湾听,也说给中国听,而行政部门的谨慎行事,是不分台湾、美国政府部门的共同特色,尽管在众院提案的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夏波(Steve Chabot)批评,美国行政部门的自我设限“荒谬”、“侮辱人”,但要说行政部门都没推动改变,并不公平。
驻美代表过去进不了国务院 去年已能跟国务卿同台
回顾过去,前总统柯林顿政府1994年提出“对台政策检讨报告”前,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ECRO)的名称叫“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CCNAA)驻美国代表处”。后来检讨报告在国会压力下提出,尽管美国内部政策指引放宽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长、副处长能赴外交部洽公,但台湾的驻美代表,仍无法进入国务院。
到了欧巴马政府时代,尽管时任国务卿凯瑞未在2014年按国会要求再次提交对台政策检讨报告,台美关系2015年又因“双橡园升旗”事件出现小波折,然而,欧巴马政府仍务实地给予台湾驻美外交人员和各国派驻华府外交使节团同等待遇,驻美代表处所有同仁经历多年的差别对待,开始全面使用由国务院“外交使节团办公室”核发的外交车牌。
另外,沈吕巡也曾于2015年低调进入国务院参与抗伊斯兰(IS)同盟会议,去年3月,美方更让驻美代表高硕泰公开在国务院内亮相,与当时的国务卿提勒森同台,美方这一动作,已突破自身政策指引,更不要说台湾的国防部驻美官员,早就能进入五角大厦与美方官员洽公,这除了是美国给予台湾应有的尊重,当然也出于美国自身利益考量,对于中国的抗议,美国自有坚定立场。
20170531-驻美代表高硕泰31日出席立院外交国防委员会。(颜麟宇摄)
去年3月,美方更让驻美代表高硕泰公开在国务院内亮相,与当时的国务卿提勒森同台。图为高硕泰日前出席立院备询。(资料照,颜麟宇摄)
美官员过去赴台须“先退休” 台美官员互访思量复杂
AIT前台北办事处副处长葛天豪2016年就曾语重心长地说,他对美台之间往来得“低调、静悄悄”,台湾有被“视而不见”的沮丧,完全感同身受,他也分享个人经历提到,作为美国外交官,都是想尽办法和负责的国家深化关系,但负责台湾事务,却得清楚瞭解美台之间“哪些事情不能做”,过去派到台湾工作甚至得先退休,不具官方身份。
他认为,美台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式,大环境的时空背景仍是最重要考量,他当时也表示,什么样的特定访问可或不可行,台湾哪一个层级的官员可以访美,最重要的还是要问,这一访问对台湾及美国是否有利?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减少来自北京的负面反应,美国最终还是会依当时情况,视个案处理。
当前大环境,美、中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外界多认为贸易会是第一张骨牌,而夹在两强之间的台湾,要如何应对“两大之间难为小”?在乐见《台湾旅行法》生效后,台湾所面临的艰难挑战,必须要广交美国各界所有朋友一起应对,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