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回复友赏来了网友。
我对平仄理论所知低浅,而且人老了,说错了请您帮我掩饰一下。
车声,雷声,说话声等等是声音(sound, yunyi.),华人说的,譬如兴,形,醒,性,方,房,访,放,也是声音,但是在华文里,兴,形,醒,性同音,方,房,访,放同音。是同音,不是同声。音和声是两种东西。华文的同音字不一定同声,譬如兴,形,醒,性,它们同音但不全都同声。方,房,访,放也是同音不全都同声。
华文的声说有平,上,去,入四种。平叫平声,上,去,入叫仄声。刚说的兴和方是平声字,其他的是仄声字。
写绝句(一首绝句有四句),第二和第四两句最后的那个字同声,是平,二和四都用平声字,是仄,二和四都用仄声字。第三句的必定和它们相反。第一句最后的那个字可平,可仄。
绝句一般上写五言或者七言。
说七言的,每句第二,四,六那三个字的平仄声,可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和 仄平仄。那三个字也可以写做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五言绝句的第二和第四两个字的平仄声似乎比较随便。
律诗一首有八句,像绝句那么样有五言的,有七言的。句子里的平仄声和绝句相同。每句最后的一个字二,四,六,八相同,而且全都须要写作平声字。
因为三四两句是对联,一定写仄平,五六两句是对联,也一定写仄平。又既然四和六属平声,而且二,四,六,八押韵,那么二,四,六,八就都写作平声。第一句可平可仄。
律诗第七句最后的一个字写作仄声。
对联有上下两句,最后的那个字,平仄上联写仄声,下联写平声。里面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但是如果遇到嵌字的就随便了。譬如说金门会馆大门挂的对联,第一个字,上联是“金”,下联是“门”,两边都是平声,那就照写了。
古体诗不计较平仄声。
词和曲的平仄跟随所用的词牌,曲牌。
时代改变,久了有些字的读音起了变化,它们的平仄声也会起了变化。我见到这首诗:
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律诗的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是对联;三、五两句脚下的字要写做仄声。那么这里第三句的“别”就要读作bie4,不是第二声而是第四声。
现在电脑取替了杆笔,人们习惯了把中文从左写到右。挂竖写的对联也就把上联挂在左面,下联挂在右面。那就像刚说的“别”字那么地违背了传统。
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不是吃古不化而是依循传统。像律诗第三句的“别”那么样,竖写的对联要把它的上联挂在右面,下联挂左面才合传统。
说完了,说错了的地方请原谅。
还有,写完见到篇幅可观,我想把它在我的个人空间里也印出来,请原谅。
■
|